查看完整版本: [-- 踏遍坎坷成大道——记马俊仁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3年11月 -> 踏遍坎坷成大道——记马俊仁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邓学政 1993-11-30 00:00

踏遍坎坷成大道——记马俊仁

第11版(体育)
专栏:

  踏遍坎坷成大道
——记马俊仁
《中国体育报》记者邓学政
马俊仁又是一宿没合眼,他感到很累。
天还没亮,队员们已经起床,像往常一样在楼下做准备活动。他从二楼的会议室出来,快步走进自己的房间,从衣架上取下他那件几乎一年四季穿在身上的牛仔上衣,来不及洗一把脸,便冲下楼去。他骑上云南呈贡训练基地的一辆国产三轮摩托,揉一揉发红的双眼,启动机器。队员们在离车5米远的地方原地跳步,不时回头望他,等待他做出上路的手势。
发动机启动了好几分钟后才发出正常的轰鸣。马俊仁举起左手,向下一抡的一瞬,右手按下了秒表,而队员们则如上了战场的战士听到冲锋号,一起冲出昆明呈贡训练基地那扇至今没挂牌的大门。队员们借助摩托车灯的光线,小心地往前跑。高原黎明之前的半轮月亮,从遥远的山边吝啬地洒下微弱的亮光,姑娘们勉强看清前方的路,她们不敢懈怠,艰难而勇敢地向前飞奔。在马俊仁眼中,这12名姑娘如高原上的一群梅花鹿,他便是驯鹿人。车子颠簸不已,马俊仁的胰腺疼痛起来。他腾出手从衣袋里摸出一把药,吞下,没让车子停下来。
这条路委实坎坷,偏在这时又下起雨。一阵寒风刮来,他不由得打了个冷颤。风雨无情,偏遇上了不怕风雨的马俊仁。他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如果没有对手,他反而不舒服。否则,他不会走上这条充满艰辛和困苦的坎坷之路。
他走的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他喜欢走这样的路。
(一)
1970年,复员军人马俊仁走进当时的“五七”师范学校,一年后,成了鞍山市第55中学的体育教师。
28岁的马俊仁,每天早晨在微弱的天光中骑自行车离家,和路上的早班车赛着骑,20多公里。50多分钟后,于5点前赶到学校,带领运动队的孩子们在跑道上迎来第一道霞光。而晚上,他大多得10点钟才能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儿子;有时,由于疲劳,边骑车边打瞌睡,结果连人带车摔进路旁的沟里,昏天黑地睡上一觉。待星寒风凉,一个哆嗦惊醒,已是凌晨3点多,只好掉转车头往回骑……创业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曾为解决训练经费上山拾柴,摔伤了腿,有4个月不能下地,拄着拐杖,带领学生训练达一年之久!他因此落了个“马跛子”绰号。
在这里他工作了仅4年,却骑坏了4辆自行车。这以后,马俊仁出出进进先后执教了几所中学,但不论教鞭指向哪里,那里的选手便神奇般地成为市中学生运动会上的佼佼者。那些年,他不断地向市体校、省队乃至国家队输送人才。
(二)
1982年9月,在沈阳举行的第四届省运会上,现在的省体委副主任、辽宁省运动技术学院院长、当时任省田径队队长的崔大林,看中了马俊仁,尽管当时有人说马俊仁高强度训练孩子是胡来,是拔苗助长,崔大林却坚持认为马俊仁有两个最大的优点:一是敬业,二是创新。再说,马俊仁的队员王莉在省运会上战胜了省队队员,没有理由不让马俊仁尝试。
全国五运会第一炮——马拉松赛将于1983年3月8日在上海嘉定县打响,对马俊仁来说,他只有4个多月的时间,确切地说,只有一个冬天。马俊仁不得不在训练上大胆突破,作出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计划,崔大林全力支持。王莉和刘艳菊的月跑量达到960公里,这个量是当时世界马拉松女选手的最大训练量,也是国内男选手所达不到的。
但马俊仁加大训练强度时,忽视了当今体育科学训练的一大重要环节——训练后的有效恢复!队员出现了胫骨前肌炎,疼痛难忍,难以再训练下去。如果是现在,马俊仁有办法防止和减少这一伤痛的发生。即便发生了,也能有效地治疗。但那时,他没有高招,焦急中,他买来塑料桶,每天用中草药熬水进行热敷。炎症是消退了,但却把脚掌磨出的茧子泡软了。
几天后,战斗打响。经过几个月扎实的冬训,王莉的体能绝对占优,枪响后,一路领先,到30公里处还遥遥领先于其他对手。但就在这时,王莉的双脚开始流血。那时可没有好跑鞋,她穿的是一双普通白运动鞋,很硬,30公里路程,已磨破了双脚。王莉咬牙坚持奔跑,一瘸一拐,眼见后面的对手一个个超过她。当她第9个抵达终点,栽倒在地上时,崔大林和马俊仁抱起王莉,用剪子剪开鞋和袜子,血肉模糊,王莉脚后跟的肉都拧碎了……
马俊仁一声不吭,咬着嘴唇把王莉送往医院。崔大林和医生流下泪来。
回到住处,马俊仁一头栽在床上,将被子蒙着脑袋,嚎啕大哭。他想到领导的信任,想到一冬天受的罪,想到王莉那双脚,想到王莉到终点流泪讲的头一句话:“马指导,我对不起你……”
人,再坚强,也会有弱点,也会因压力而时有动摇,在大的挫折面前,也有经受不起的时候。他坚强,是个硬汉,但说他从没向命运屈服过,那不真实。
(三)
回到鞍山,马俊仁表面上沉默了,但他的心总是被一种东西牵扯着,那红色的跑道仿佛是一张五线谱纸,召唤着他去创造华丽的乐章。
他无法摆脱体育之神对自己的诱惑。凭着初中文化的老底,他把体院的课程自修三遍,琢磨得滚瓜烂熟。那一阵子他贪婪地阅读,做笔记,俨然一个挑灯夜战迎高考的学生。有时候眼皮打架,他便用一根绳子系上头发拉在身后的床架上,只差用古时苏秦采用的“锥刺股”的方法了。
他实在不甘心,就这样承认自己是孬种,讥笑他的人的眼神,像鞭子一样抽打他的心。
他偷偷地开始带一批小队员。
他在总结五运会的败因。
他开始摸索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马俊仁这个没有当过专业运动员、没进过体院门的小小的中学体育教师,恰恰没有框框,加之他爱琢磨,肯钻研,不信权威,不死抱书本不放,才有了他日后的成就。
他最终从鸵鸟和梅花鹿身上找到了答案:摆臂似鸵鸟,出腿如梅花鹿。他彻底摒弃了书本上大步幅跑的技术,改为高步频跑。
比马家军震惊世界田坛的辉煌成绩更有深刻意义的是他在中长跑训练上的一场革命: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个能从800米一直跑到马拉松的选手,更没有一大批世界顶尖高手几乎同时出自一个教练之手的先例!
马俊仁对世界田径运动的发展所做的杰出贡献,正在于此。
马俊仁走的是一条充满风险的路,需要有非凡的勇气。他常有一种攀岩者悬系生命于峭壁悬崖之上的感觉,他喜欢这样的感觉。四平八稳地走路,没劲!闯一回,即使失败了,也给别人留下一块“此路不通”的路碑,让后人少走弯路。
(四)
1986年8月,这或许是马俊仁思想变动最关键的日子。在此之前,这位土里土气的中国一所中学的体育教师,从没迈出过国门,他一直为中国五千年古老灿烂的文明史而骄傲,为生长在960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而自豪,他没有被洋人歧视和羞辱的亲身感受,对“东亚病夫”这个词也仅只听说过。
当他受国家教委委派,率4名女运动员首次迈出国门,赴葡萄牙海滨之城阿尔布费拉市参加世界中学生3000米越野赛时,中国人所受到的冷遇简直无法让这个自尊心极强的汉子相信和承受。
欧美的教练和队员在一起有说有笑,没有人理睬马俊仁他们,一连几天,中国队碰到的都是蓝眼珠里扫射过来的极轻蔑的目光。
一天,一个大肚子、头上只几根稀疏黄毛的洋教练与马俊仁相遇,破天荒说了话:“你是中国教练吗?”
马俊仁感到非常高兴,终于有外国人同中国人说话了,忙点头称是。
“你们玩玩小球还行,大球和跑步,永远没门!”没等翻译把这句话翻译完,这位教练扭头走了。
马俊仁望着这人走远,站着愣了10多分钟没有回过神来。他受到了从没有过的羞辱!
回到房间,他气得吃不下饭,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那人的扭头而去的蔑视眼神像一把利刃,不停地刺痛他的自尊。
在国内,早就有人断言:中国人的人种比不上欧美和非洲人,中长跑是永远也搞不上去的!与其跑的时候被外国选手扣圈,落下很远脸上难看,还不如不搞这个项目。在国外,洋人因中国田径的落后,即使乒乓球和女排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和威风,也没有把中国看成体育强国,田径是运动之母,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发达强盛的最重要的标志,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也就不奇怪了。但马俊仁受不了这个,他一夜没眠,几次下床转圈圈,一支接一支地抽烟:“我就不信,中国人干不过外国人!”
清晨,他把队员们叫到自己的房间开战前动员会。
“你们看今天老师乐不乐?”
“不乐。”
“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不乐吗?”马俊仁把洋教练羞辱他的事告诉了队员,队员们情绪一下子被激怒。“你们穿的红背心是国旗的颜色,知道国旗为什么是红的吗?”马俊仁问。
“先烈的鲜血染红的!”
“对了!你们几个代表全中国的中学生,先烈和全中国都看着你们,怎么办?”
“跟他们拚了!”
马俊仁高兴地点点头,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一眼望去,一轮红日正从地中海上冉冉升起。触景生情,马俊仁突然像一个哲人:“孩子们,知道中国在哪儿吗?”他向朝阳一指,“就在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
四个女孩围上来,趴在窗前,看着太阳冲破海面。她们圆圆的脸蛋上抹满了霞光,每一根血管都在流淌着东方升起来的太阳之光,仿佛全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今天枪一响,你们就全力跑,哪怕只是前100米跑在前头,也曾跑在了外国人的前面!”马俊仁此时的心情颇似阿Q,这种念头仅仅是为了安慰一下受辱的心灵。这一次毕竟是头一次出国,他的确不知道外国选手到底比自己的队员强多少,他没有底。他暗暗发誓:“这一次就这样干,下一次我一定要收拾所有的对手,为中国人争口气!”
怀着巨大爱国热情的中国小姑娘,枪响之后,就拚命向前冲,她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能跑在前面有多远就是多远,反正是在这段距离跑在了前头。
一圈跑在前面,二圈跑在前面,三圈还在前面,马俊仁坐在看台上按抑不住喜悦,剩下最后一圈时,四名穿红背心的女孩仍跑在前面,马俊仁激动地站起来,望着四个红背心相连,像一面中国国旗在异国的土地上飘动,他的热泪止不住流淌下来。
这一次,中国四个队员干外国人的六个队员获得团体冠军,并同时获得个人前三名。一群外国人把中国小姑娘抬起来抛向空中,记者们全都围上来,那位羞辱过马俊仁的教练也来了,并要他介绍经验。马俊仁心想:比赛前谁都瞧不起咱,甚至还有侮辱我们的,现在反过来要学经验啦,对不起,不说!马俊仁说:“咱只是玩小球行,跑跑不行,哪有什么经验呢?!”说完,也扭头走开了。
说实话,马俊仁感到“中国”两字在心中的分量比啥都重,是从这头一次出国经历这些事之后开始的,破除对外国人的迷信,也是从这一次开始的。
(五)
1988年元旦过后,马俊仁第二次跨进位于沈阳南湖的辽宁运动技术学院的大门。把他请进这扇门的仍是前面讲到的那个人——崔大林,只不过这时候他已是这所学校的最高领导者。
辽宁体育一直颇受省委、省政府重视。1988年1月,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辽宁省体委在全国体育界第一个引进竞争机制。由崔大林主刀的这一次辽宁运动队的重大手术——打碎铁饭碗,取消教练员终身制,实行聘任制,在辽宁乃至全国都引起不小的震动。这位从县体委主任一步步干上来的省体委领导认为,要想提高运动成绩,就必须充分发挥教练员的积极性,没有好教练,就没有好运动员,也就不会有好的运动成绩,抓住教练是运动队改革的关键!
马俊仁只不过是一名中学体育教师,但他发现马俊仁身上有许多可贵的东西:非凡的敬业精神、勇敢的创新精神、宁折不弯的闯劲……虽然马俊仁有不少许多人指责的缺点:脾气暴躁,爱放炮等等,但在崔大林看来,没有个性的教练员是不可能有作为的。毕竟马俊仁有一套独特的东西,要不然训练的中学生在全国怎么总是一流的呢?两次带中学生出征国外都捧冠军杯而返呢?五运会的失败并非证明马俊仁无能,为什么不能给他一个再次施展才华的机会呢?
崔大林排除种种压力,终于在补聘新的田径教练员的人选名单中,毫不犹豫地写了“马俊仁”的名字。这是中国体育史上值得大写一笔的大胆之举,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不会有崔大林写下的这一笔;没有惜才爱才的崔大林,马俊仁至今很可能像一匹千里马一样还困在鞍山。马俊仁是幸运的,他碰到了许许多多不理解他的人,也遇到更多理解和支持他的人。
一个人的成功,外部条件形成的大气候至关重要,它可以把一个人推到胜利的顶峰,也可以将其推进失败的深渊。
(六)
马俊仁走进辽宁省运动技术学校大门任职之前,实质上让他考虑得较多的一个问题,即运动队的管理问题。
国内运动队伍中,不断传出这种信息:运动员因赌博而亡,为情杀进高墙。一些尖子选手训练随便迟到早退、烫发、描眉、抹口红、早恋……教练头痛,却无能为力。
马俊仁分析了教练无法管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体育界的“独生子女”现象普遍,一个教练手中只有一个尖子队员,一旦这个队员发脾气,教练就没辙了,结果形成教练求队员练的反常现象。
马俊仁一开始就从这里入手,要培养人才群和人才梯队。他具有远见卓识,要想杜绝“独生子女”现象,必须一开始就培养一批水平不相上下的队员,使她们相互竞争,谁也不肯落后,在此基础上再培养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使三个梯队相衔接,前面带动后面的,后面的促进前面的,谁也产生不了优越感和特殊感。
在指导思想上,他认为体育队伍实质上是一支“特种部队”,运动队就是“敢死队”,为了国家的荣誉,奉献自己的青春是每个运动员神圣的使命,否则就别干这一行。科研人员攻关时,能在地下室啃干馒头日夜奋战,运动员也应该有这种精神。
马俊仁自修过管理学,他把自己当了6年中学教导处主任的实践经验运用到了运动队的管理上。
在马俊仁看来,队员年龄小(14岁、15岁、16岁,当时最大才17岁)、文化水平低,均是世界观尚在逐渐形成的阶段,加强思想教育十分重要。但仅仅进行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人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上各种思潮总会入侵运动队,怎么办?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并坚定不移的执行。
马俊仁毕竟是从基层来的,在这个大院里是最没资历的。在论资排辈较严重状况下,他的路之坎坷,是可以想见的。
他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马俊仁,土老冒一个,懂啥?只知道瞎练!”
马俊仁个性刚强,他没有理会这些,默默走自己的路。
时间一长,有的队员开始顶撞他,不听他的。他意识到,不刹住这股风气,这支队伍就完了。他找到领导,提出分配掉一个不守纪律的老队员。有人说:“800米跑2分6秒多,是全国前几名,可不一般,怎么能分掉呢!”
领导不同意,马俊仁是个牛脾气,他急了:“要叫我带队,我就要分掉她,因为不分掉她,我的队员将来就跑不出2分6秒多了,分掉她,我相信会出现更多的2分6秒几,甚至更好的成绩!”
领导最后听了他的陈述,同意了他的意见,结果时间不长,这支队伍果真出了2分6秒多,2分2秒多,甚至2分1秒多的。1989年全国二青会在沈阳举行,马俊仁打响头一炮:包揽了800米至10000米四枚金牌!其中曲云霞1500米的成绩比当年全国成年冠军的成绩还好。这使马俊仁在这个大院初步站住了脚。
(七)
多年来,马俊仁要求队员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比如,为了事业,他要求队员暂时牺牲一些一般女孩所享受的东西,他自己首先牺牲像他这个年龄的人应该享受的东西。
一年四季,他与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加起来不足一个月,这些年几乎没在家过个节日,带着病体与队员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平常人的日常生活情趣,他牺牲掉了,并时常被一种难以名状的负疚感所折磨:他对不起80高龄的老父亲,对不起为他支撑家的贤妻和两个儿子……
每天,他是队里最早起最晚睡的人,不说他每天天不亮就披星戴月跟着队员一起上路,风里雨里骑车(先是自行车,后是摩托车)与队员形影不离,单说他采购和熬制营养食品就耗费他不少的体力和脑力。比如买鸡,在云南呈贡训练基地训练时,他隔三岔五骑车去离基地较远的一个乡村集市去买,买什么样的鸡有讲究,他要亲自买,还很会讨价还价。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很是辛苦。对食品,他有许多讲究,18张嘴,每天要熬煮好几锅,一天睡上5个小时,对他来说都是美事。
他一人既是教练,又是队医,还兼营养师,既要教队员训练,又要教队员如何做人。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
有一次,他领着队员在徐州冬训,正临年前,从鞍山家中突然拍来一封加急电报,说是妻子下巴长个瘤子,急于开刀,怕有病变,让他必须回去拍板。
马俊仁对队员放心不下,但妻子的病又让他挂心,怎么办?田径队孙队长得知,硬是给他买了张车票把他“赶”回了家。
妻子病着,小儿子也怀疑是败血病住进了医院。他突然感到自己不配做丈夫和父亲,这个家,他该做的事太多了。他潸然泪下……
腊月二十五,妻子的手术做完,各家都在筹备过春节,马俊仁真想在家过个年,可队员们都是孩子,这时候不也想家吗?自己能抛下他们只顾自家吃团圆饺子吗?
他吞吞吐吐把这个想法一说,妻子十分理解:“老马,你回去吧,徐州的那帮孩子多辛苦,她们想家会哭的!”
大夫得知马俊仁要走,把他堵在病房里骂他“没有人情味”,病房中的8位患者也群起而攻之:“你是不是有外心了?”
大伙这么一说,妻子赵淑清呜呜哭起来。马俊仁望着妻子,看了半天,把泪憋了回去,最后一转身离开了病房,接着去另一个医院与儿子马小亮告别,儿子说:“爸,我理解您,您放心去吧!”当马俊仁走后,护士长问马小亮:“他是你亲爸爸吗?”
“是,”孩子怕爸爸被人误会,补充说,“爸爸很爱我!”
腊月二十九晚上,马俊仁回到徐州,队员们远远听到他的脚步声,从房里飞跑出来:“我们以为你回不来了。”
马俊仁说:“我扔不下你们啊!”
孩子们听了,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马俊仁胰腺炎是1978年得的,与他同住一个病房的人,如今只有他一个人活着。他不能吃油腻的东西,只吃些清淡的蔬菜。他这个人又爱生气,常犯病,疼痛、呕吐、甚至休克。有一次在云南呈贡冬训,他的病发作,加上头天下大雨训练时挨淋,感冒发烧,被子被汗湿透,拧出水来,枕头也被他咬破了,第二天被人送到附近的部队医院医治,医生要他在医院休息三天,结果打完一瓶点滴,烧还没全退下去,他便偷偷溜回来。他心中只有队员,唯独没有他自己。
还有一次,在青海高原,他休克时间较长,怎么叫都不醒,孩子们认为他死了,大哭起来。当他慢慢苏醒时,胸前被孩子们泪水打湿一大片。此时,这硬汉也禁不住热泪流淌……
在马家军赴北京征战七运会的列车上,曲云霞和马俊仁都因征战斯图加特累病了,马俊仁的手打点滴被针扎肿了,满手针眼,但他一夜不睡,守着队员们入睡,为怕曲云霞感冒发炎加重,将自己的毛毯盖在睡熟的曲云霞身上。
难怪王军霞打破世界纪录后,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金牌挂在马指导的胸前”。
(八)
马俊仁以他独有的作风和魅力吸引队员,队员们心中十分敬佩她们的师长,因此,这支队伍十分勇敢和团结。
队员们从马俊仁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她们对事业的那种顽强拚搏及艰苦创业精神,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
曲云霞参加全国二青会预选赛,那是1989年5月在山东济南。曲云霞的训练实力已经能够战胜国内的其他对手,但偏偏命运又开起玩笑来:曲云霞一到济南就大病发作,呕吐不止,临赛那天,她连胆汁都吐出来了,虚弱得走起路来如踩在棉花上。马俊仁心里一阵酸痛:怎么办?不参加预选赛,就参加不了沈阳家门口举行的二青会决赛,这个后果,将使他在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教练的位置上难以坐住。参加吧,曲云霞的身体不行,弄不好还会毁掉这孩子的一生。
马俊仁出于对队员的爱护,做出有可能使他再回鞍山当业余教练的决定:不让曲云霞上场,带她到现场观摩吧!
但曲云霞来到田径场,就像着了魔,死活要坚持比赛:“马指导,让我试试看吧,我不会让你丢脸的!”
女子1500米枪声一响,曲云霞从人群冲了出来,一圈、两圈,她一直跑在前5名里,从第三圈起,曲云霞身子打晃,但咬着牙,昂着头,挣扎着向前奔跑。
当她最终以超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跑到终点时,晕倒在地上,马俊仁的泪流了下来,曲云霞夺得第三名,获得进军沈阳的资格。
如果曲云霞没有这一次拚争,便没有二青会在沈阳的一炮打响,也不会有后面的辉煌。
在训练中,她们之中若有跑不动掉队的,她们总是跑回去从这个队员的背后,推着她跑。
训练上她们受到的苦是一般人不能承受的:一年四季,平原和高原交替训练,一天一个马拉松高强度、大运动量练习,流过不知多少汗水。记者曾在呈贡高原训练基地坐在马俊仁开的三轮摩托车上观看训练,天不亮,姑娘们跑了20公里后把外面的衣服脱下来,边跑边往我手上扔,我把这些汗湿的衣服放在腿上,结果我的衣服也湿透了。
张林丽在云南呈贡高原训练备战世界杯马拉松赛时,父亲突然病逝,崔大林在沈阳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隆重地安葬了张林丽的父亲。张林丽世界杯赛夺取第二名,回国后,崔大林和马俊仁告诉她父亲故去,张林丽泪流满脸。但她没有因此影响回国后的继续训练,而是在日记中写道:“父亲,我到今天才知道您已离我而去,您走了一个月,女儿才知道,没能见到您最后一面,实在是女儿的不孝,但忠孝不能两全,请您原谅女儿。我非常悲痛,但我会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刻苦训练,再为祖国争光,也为您争光,我想这也是你生前最大的愿望!”
(九)
从1988年到1993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这5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马俊仁却干出了在地球上连放“原子弹”的事,令世界体坛震惊。
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敢相信,中国的中长跑及马拉松项目能俯瞰世界,并远远将所有的对手甩在身后。但马俊仁头脑仍很清醒:马家军成名之后,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训练和管理需要迈出一个新的台阶。
笔者去呈贡与“马家军”一起生活了10天,王军霞、曲云霞还是过去的王军霞和曲云霞,“马家军”仍是以前那支团结向上、刻苦训练的队伍。
王军霞、曲云霞轮流为上山的记者们洗碗,马俊仁从离基地较远的小镇买来鸡后,姑娘们自己杀鸡、拔毛,自己在户外的水龙头下,洗每天训练换下来的衣服和鞋……
这儿没有任何的娱乐设施,一位记者戏称这儿是座“庙”,来采访两天,做了两天和尚,真难受!而姑娘们与马俊仁在这里却继续开垦事业的田园,她们一天之中唯一的娱乐就是在教练房中看一会儿电视。“马家军”成名后,有人给队员灌输拜金主义思想:“现在该教练听你们的了!教练不给钱,就不上场比赛!”“你们教练沾你们的光”……
马俊仁没时间听这些,他率领姑娘们继续走自己的路,马俊仁说:“我没有时间去看病,属于我的时间是有限的,我要再拚几年,实现更高的目标!”
(原载《中国体育报》,本报有删节)
(附图片)
马俊仁训练的队员在全运会比赛中。 张吉忠摄
马俊仁手握秒表,注视着场上的队员。 张吉忠摄


查看完整版本: [-- 踏遍坎坷成大道——记马俊仁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