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钱江今日“弄潮儿”——浙江省萧山市航民村发展记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3年01月 -> 钱江今日“弄潮儿”——浙江省萧山市航民村发展记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沈兴耕 1993-01-31 00:00

钱江今日“弄潮儿”——浙江省萧山市航民村发展记事

第1版(要闻)
专栏:

  钱江今日“弄潮儿”
——浙江省萧山市航民村发展记事
本报记者沈兴耕
钱塘江大潮,以其磅礴的气势闻名天下。
然而,就在那“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的时候,却有一些无畏的“弄潮儿”,驾一叶扁舟,迎潮头而搏击。
居住在钱塘江畔、航坞山下的萧山市航民村人,就是一群当今搏击时代大潮的“弄潮儿”,他们以“飞航”作为自己的实业公司的标记是非常确切的。
这是浙江省的第一个亿元村。1990年,全村创工农业总产值10476万元,国民收入3131万元。到1992年,已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亿元,创税利2400万元,村民人均国民收入,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8500多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3%、13.6%和12%。1979年以来的14年中,他们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实现的利税平均每年分别以75.8%和71.9%的速度递增。
早在1990年,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顾问马赞达先生来此考察时就说过:“这里,一幢幢华丽的新住宅以及这些主人们的生活水准,也许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一个发达的村庄相媲美!”
1991年5月至1993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李瑞环曾先后到航民村视察工作,对他们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无疑,航民村的“水手”们,在搏击时代大潮时,不仅是勇敢者,而且是胜利者。他们的经验是什么呢?
努力发展,但并不盲目决策
航民实际上只能算个小村,现有人口不到1000,男女劳力620多个。可是,14年来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竟先后创办了12家工商企业,目前还有两家正在兴建,基本上是一年创办一个企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建一个成一个,没有一家企业效益不好。最近我在这里采访时看到,工人们为了及时向国内外用户交货,日夜加班加点。主人介绍说,他们从未休息过星期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航民村何以能够如此风光?我们只要简单回顾一下他们的“发家史”,就可以从中看到一条成功的轨迹,这就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紧紧盯着市场,一有机会,立即抓住。
1978年之前,航民村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底就是402亩土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来,村党支部开始认识到,要想脱贫致富,必须兴办企业。那么办个什么厂呢?他们分析:航民村地处萧绍平原,发展三缸(酒缸、酱缸、染缸)有悠久的历史;过去村里有不少人去上海当染坊工人,可以找找门路;附近有些纺织厂生产的纱和布都是运到外地印染的;如果办个小漂染厂,投资不会很大……这样,孕育着航民日后腾飞的第一个决策很快推出了。 
航民村党支部拿出合作化以来积累的全部6万元家当,又向银行贷款6万元,于1979年6月动工兴建该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称得上现代意义的工厂——萧山漂染厂,6个月后投产,第二年一炮打响,全年获利14万元。到1983年,这个厂的年利润已达到153万元。
1987年春天,一个新的情况越来越引起航民村决策者的不安:这就是他们厂印染的坯布,有近一半是从广东运来的;产品又有相当一部分要运到北方销售。运费大、成本高姑且不说,有的地方还在酝酿创办自己的印染厂。
是守株待兔、坐等危机,还是迎接挑战、争取更好的效益?航民村的领导毅然决断:冲破省界,到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去创办企业!从1987年秋天起,他们先后投资450多万元,与广东省顺德、辽宁省海城有关方面联合办起了珠江印染厂和海城染整厂。投产以来,每个厂一年都可给他们提供200万元利润。
航民村的十几家企业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但随着家业的扩大,竞争的加剧,存在的问题也就越来越明显了。以劳动力来说,现在全村有从业职工3200多人,其中80%是从外地招来的。如果再盲目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仅职工的后勤服务这个包袱就背不动。况且产品也难以上档次、上水平。有鉴于此,1991年初,他们决定另辟蹊径,创办一家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纺丝实验厂。这个厂投资3000多万元,部分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职工虽然只有200多人,不及漂染厂的25%,但效益非常可观。去年2月投产以来,创造的综合效益已达1000万元。
显然,市场机制在航民村的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基础性的,然而又不是唯一的。有件事很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这一点。
那还是1983年4月。航民村有个邻居叫东恩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他们看到航民靠办漂染厂发了财,就找上门来,问能否帮他们也办一个漂染厂。没想到航民村的领导当即表示同意。从工厂的筹建,到原料、技术、销售、管理等,航民村给他们以全面支持。如今这个村办染整厂已成为年创利润200多万元的萧山市市一级企业。航民村的同志还用同样的办法,帮助邻乡另外一个村的印染厂摘掉了亏损的帽子。
难道不怕砸自己的饭碗吗?航民村的领导同志回答:我们是社会主义企业,彼此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自己富了还要帮助别人富。这和资本主义的企业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是不一样的。
重视工业,但从未放松农业
前几年,我国农村的某些地方,在处理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的关系方面,曾出现过一些偏差,有的工业虽然上去了,农业却不断萎缩,甚至出现“撂荒”现象。
航民村的情况如何呢?这里,我可以负责地说,十多年来,他们的精力虽然主要在抓工业,但对农业同样是重视的,因此出现了目前工业和农业互相支持、互相促进、协调一致、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我们先来看一下航民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三次变革及其结果。
80年代初,他们和全国各地一样,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制。但是,随着农民进厂做工的逐渐增多,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每逢农忙季节,工人上班不安心,产品质量下跌;另外,由于这些人在种田时又想着工厂,所以很难做到精耕细作。为此,1985年,航民村党支部决定成立农业服务队,为做工的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使农业和工业的经营水平同时提高了一步。
新情况总是不断出现的。1987年开始,航民村的决策者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对农业和其他各业的经营方式,又作了一次大的调整,把全村的土地集中起来,建立3个集体农场,实行统一承包经营,全村劳力按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实行专业化分流。经过这次变革,航民村的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经营方式向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转变。
其次是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1983年以来,航民村累计用250万元工业积累投入农业。其中投资100万元购买了439亩围垦海涂并将其改造为良田,使全村可耕土地增加了1倍多。另外的钱用来购置农业机械47台套,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办起了3个专业养殖场,开挖了126亩鱼塘,还建起了一批果园和竹园等。
改革经营方式、增加投入和应用先进技术,使航民村的农、林、牧、副、渔各业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现在每个农业劳力耕种土地超过20亩。1992年生产粮食36万公斤,比1978年增加9万多公斤,劳均达9000公斤。还向村民和市场提供了一批猪、禽、鱼、菜、果等。农业收入80万元,比1978年增长3倍。
共同富裕,但不是吃“大锅饭”
航民村现有的工商企业全是清一色的集体性质。谈到这一现象时,当地的干部和群众都认为,这是历史形成的,是竞争形成的,不是强制形成的,因而是符合他们那里实际的。
航民村的一位领导同志告诉我,这些年,他们村如果各搞各的,也许个别人会富起来,但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既无暴发户,又无困难户,家家都是万元户。”
随着生产的发展,就业机会增多,村民的收入也相应得到提高。1992年,职工人均收入已达4000元,村民人均收入3000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10倍和15倍。
与此同时,集体经济的实力也大大增强了。从村办企业起步不久,航民村的党组织就注意引导村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正是依靠这一套机制,航民村自有资产才由1979年的6万元猛增到1992年的1.1亿多元,十多年翻了将近11番!
这里有一笔航民村1991年的收益分配帐颇有点耐人寻味。这一年他们实际上交国家税收988万元,占可分配资金的47.6%;分给村民260万元,占12.5%;集体积累826万元,占40%。实际上,集体所得部分,还有国家减免税和联营企业的分利,与利润中的积累相加,当年新增集体资产达1900万元。对国家的贡献大于集体提留,集体提留又大于个人所得。它说明这些昔日的“小生产者”们今天在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上,风格是高尚的,目光是远大的。
按照“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的原则,航民村还从集体提留中拿出部分资金积极兴办集体福利事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调节农户之间的生活差别。这几年陆续实行的措施主要有:
——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实行免费教育,能考上大学的,每月给予80元奖学金。用于这方面的投资几年来已达85万元。
——60岁以上未进过企业的本村农民,每月发给60元的生活补贴,退休职工每月发工资70%的退休金和20元菜金补贴。
——村民和职工每人每年可得到60元的医疗包干费,超过部分报销60%,如还有困难,则给以补助。
——村民的粮食优惠供应,节日物资免费供应,使用的自来水免费,液化气优惠。
他们还对村庄实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全面实施,先后投资400万元建设公共设施,使村庄建设目前已达到了“楼房与围墙配套,房前与屋后绿化配套,地下进水与排水系统配套,地面水泥道路与天上路灯配套”。
但是,说完这些,航民村的负责同志又特别向我指出,他们并不是在吃“大锅饭”、在搞平均主义,而是严格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根据各人担负的责任不同、完成任务不同,以及单位的效益情况不同,拉开收入档次。以1991年为例,大概情况是:普通职工每人平均收入3700元;班、组长5000至6000元;车间主任、科长8000至1万元;副厂长1.3万至1.5万元;厂长、公司经理和副经理1.4万至1.8万元;而收入最高的则是部分采购员,其中一位今年竟能拿出20万元盖了一栋三层高级小楼。
充分就业+按劳分配+集体福利=航民型的共同富裕。他们按照这个公式进行分配,既使有能力的人觉得搞集体经济有出息、有奔头,也使那些能力或劳力较弱的人感到依靠集体有保障、有前途。大家各尽所能,一心一意干事业。
班子坚强,但永远也不满足
航民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领导班子坚强有力。
这是一个精干的班子。全体村民加上从外地招来的职工一共3000多人,但领导班子的核心成员才5人,即:党总支书记、航民实业公司总经理朱重庆,总支副书记徐才法,总支委员、公司办公室主任沈宝璋,总支委员、漂染厂厂长朱德水,总支委员、村委会主任朱校相。即使加上公司行政人员也不到30人,只占职工总数的0.15%。因此,他们的工作是满负荷的,办事是高效率的。党员干部们没有节假日,每天的工作时间少说也在10小时以上。
这是一个廉洁的班子。早在创业初期,支委的几位主要干部就给自己约法三章:“路不能走错,袋不能装错,床不能睡错。”随着事业的发展,家业大了,手中的权力也大了,但是,党总支一班人对自己的要求从来没有放松。他们严格遵守:不接受群众的吃请;从事经营活动不搞歪门邪道;不挪用公款公物;不参与亲属工作安排、职务升迁、奖惩评定的讨论,等等。总支5位成员的妻子,过去干什么,现在仍然干什么,不管是炊事员,还是司炉工。
这是一个奉献的班子。多做工作,少拿报酬,是这个班子的共同特点,而“班长”朱重庆则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不到40岁的农家子弟,现在还是浙江省青年联合会常委、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十大杰出青年之一。
请听他曾经就有关问题向记者作出的回答吧:
——我一个人致富不是事业,我和全体村民一同致富,我富在其中,乐在其中。
——钞票像水一样,对于人来说,少了要渴死,多了弄不好要淹死。1990年,按上面下达的承包指标,我的报酬可以拿5万元以上,但我只拿了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一样的数额:1.8万元。
——作为一个党员,能为大家做一点事,得到乡亲们的信任、支持和赞扬,这是一种最高的报酬。
这是一个开拓的班子。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在这里是没有市场的。他们认为,人都是有惰性的,但可以克服,方法就是不断地给自己“出难题”、加压力。
他们有总体目标,这就是1988年朱重庆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考察日本回来后提出的:要让航民村人的生活水平在本世纪末达到日本农村同时期的水平,使航民村成为“富裕文明之星”。
他们每个时期又有一些具体目标。如1987年他们提出的“奋战三年,实现‘三个一’”,即户均向国家提供税收1万元,人均为集体创税利1万元,户均年收入1万元。结果,提前一年实现了目标。
党的十四大以后,他们结合本村的实际,又提出新的近期目标:到1995年,固定资产要达到2亿元,年产值3.5亿元,创税利5000万元;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猪2头,禽20只;商业年营业额1500万元;全村普及电话,初中升高中达到100%,升大学的达到15%,村民全部实行公费医疗;职工退休金按工资全额发放,村民养老金增加50%;村庄建设要房、路、水、电、绿化等规范配套,达到花园式标准。
飞航吧!航民村的勇士们,祝你们迎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吞天大潮,顺利到达更加辉煌的彼岸!(附图片)
图为航民村农民新居一角。沈兴耕摄


查看完整版本: [-- 钱江今日“弄潮儿”——浙江省萧山市航民村发展记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