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蘑菇大王”与他的“扶贫学校”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3年01月 -> “蘑菇大王”与他的“扶贫学校”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功成孙东升 1993-01-31 00:00

“蘑菇大王”与他的“扶贫学校”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蘑菇大王”与他的“扶贫学校”
杨功成孙东升
前不久,新疆军区驻伊犁某部接到上级机关的电话通知:“专业军士贾上海已到规定的服役期限,请安排转业。”
消息传出,当地不少农牧民纷纷找部队领导求情:“贾上海不能走,我们需要他呀!”
一个普通专业军士的走留,为何牵动这么多乡亲的心?
故事得从他的“扶贫学校”说起。
1978年底,贾上海从河北邯郸的一家工厂入伍,到伊犁边防某部当了一个专管种菜、种蘑菇的兵。通过两用人才培养,他种菜种出了名堂:在全国,首创了袋栽平菇高产技术;在西北,首次室外大面积栽培灵芝成功;在伊犁地区,第一次培育出适应寒区干燥环境的蘑菇新品种;在边防,常年保证了冬季有青菜端上哨所的餐桌。他为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其名字被收入《中国食用菌企事业名录大全》。
贾上海种蘑菇出了名,由此也多出一桩心事:利用所掌握的一技之长,开办扶贫学校为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尽份心意。
1987年,他向部队领导提出建议,并毛遂自荐担任校长和教员。
部队很快批准了他的办学计划。
扶贫学校首期培训班开学了,贾上海这时才体验到教学并不比自个儿种蘑菇轻松。参加培训的40名学员中,有文盲、残疾人和少数民族群众,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白天,他要上6个小时的理论课,还要领着学员到试验室讲解示范;吃罢晚饭,紧接着备课、批改作业,给个别接受能力慢的学员开小灶,每天几乎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尽管这样,他不后悔。他向学员表示:只要大家能学习掌握好蘑菇栽培技术,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伊宁县英塔尔乡54岁的农民李铁军,智力不健全,走路也不稳,是被老伴搀着一瘸一拐送来的。李铁军学习很用功,也很吃力,仅仅为了让他会看干湿温度表,贾上海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还是说不懂,学了两天,李铁军才说懂了,可第三天又不会了。贾上海耐着性子,继续不厌其烦地给他教。老李腿脚不灵便,贾上海每天给他打饭,晚上给他铺床,陪着他复习白天学过的东西。功夫不负苦心人,李铁军终于学会了种蘑菇。三个月后,他特意抱来一株1.5公斤重的大平菇向贾上海报喜,“这是我种的,一次收获就卖了1000多元哩!”说着满脸笑开了花。
学员们结束为期20天的培训,贾上海没有因此松一口气。他给每个学员免费赠送一套技术资料和10袋菌种;学员登门或来信请教蘑菇种植难题,有求必应;试验新的蘑菇品种成功,及时向学员推广。为了帮助学员巩固提高蘑菇种植技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畏风雪严寒,每年深入附近农牧区具体指导达3个月以上。
从1987年起,贾上海共举办蘑菇种植培训班50多期,培训技术骨干1500多人。这些人遍布天山南北,已经形成了新的“致富链”,像催春的种子,种下一粒,带出一片。目前,仅伊犁地区就由5年前不足10家蘑菇专业户发展到300多家,其中年收入超过万元以上的达到150多家。霍城县50多位残疾人,经贾上海登门服务,传授技术,家庭人均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他在办培训班的同时,还在全国十个省区开展了免费函授教学,无偿地把研究成果和菌种寄给远地的慕名求学者,每年光邮费就要花300多元。
贾上海持之以恒地坚持科技扶贫,赢得了边疆各族人民的衷心爱戴和信赖,也赢得了党和军队给予的崇高荣誉。组织上先后给他记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授予他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银质奖章和自治区“新长征突击手”、兰州军区“志愿兵标兵”荣誉称号,被破格提升为干部。11月下旬,他又被评为全军两用人才标兵,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表彰大会。


查看完整版本: [-- “蘑菇大王”与他的“扶贫学校”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