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蒙山的新“村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3年01月 -> 蒙山的新“村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蒋永武于建华曹志强 1993-01-31 00:00

蒙山的新“村民”

第5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蒙山的新“村民”
蒋永武于建华曹志强
济南军区一位军队退休干部偕同病休的妻子,在沂蒙山区的一个贫困村庄连住两年,帮助该村村办企业起死回生,挣得上百万元纯利,自己却不取分文报酬。人们称赞这对老夫妻是“蒙山一对新村民,谱出一首奉献歌。”
两年前的秋天,蒙山下的费县探沂镇碗窑村来了三位不速之客,径直走进了村办厂子。原来,在全国、全省“支援老区脱贫”的声浪中,碗窑村借贷三百二十万元,买进四十台瑞士进口的织衫机,办起了羊毛衫厂。谁知,管理不善,技术上不去,产品无销路。工人连续十三个月拿不着工资,一哄而散。几十台漂洋过海而来的织衫机,只好静静地躺在这蒙山腹地哀叹“命运多舛”。穷上加债,碗窑村人男叹女泣。
眼下,三位陌生客人看着碗窑村人的艰难处境,心中犹如铸了铅。他们三人是一家至亲。“领队”叫孙立国,五十六岁,退休前是济南军区某集团军司令部装甲处长。身旁站着胞妹孙立娟,在哈尔滨中外合资的顺发纺织公司任职。近日来山东探望兄长,听说这家厂子曾从国外进口先进织衫机,便邀请哥嫂同来考察。
“战争年代,沂蒙山人用小米养活了军队。今天,他们遇到了困难,难道咱们不应该帮一把吗?”几十年军旅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的孙立国,决定“定居”此村办厂。“行,我陪着你!”五十年代的大学生、对毛编技术和市场销售颇有研究的妻子王玲娣,当即“夫唱妇随”。“也算上我一份!”胞妹孙立娟这个纺织公司的技术员,决心助兄嫂一臂之力。就在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三位至亲援助碗窑村办厂小组”诞生了。
村里穷得连买几十斤纱线的本钱也拿不出来。孙立国夫妇就拿出他俩工作几十年节衣缩食省下来,准备“补贴”晚年生活和为年已二十七岁的独生儿子结婚用的两万元储蓄,买了一吨纱线,打点行装,搭乘货运车奔赴离营区数百里外的这个偏僻山村,成了蒙山新“村民”。
厂里原有的工人全回家种地去了。听说厂子要重新开工,想起曾白干了十三个月的“教训”,谁也不肯回厂。孙立国一家一家地登门拍胸脯:“我以一个老党员、老军人的人格担保,每月决不欠你们一个子儿!”硬是把工人一个个地“请”了回来。
厂区已停工一年多,荒芜一片。孙立国夫妇同工人一样划片包干,责任到人,每晚干到深夜,硬是把一个“乱鸡窝厂”变成了“花园式工厂”。
汩汩心血润育出了奇迹。孙立国夫妇住村两年,一个已垮台一年多的厂子,变成了沂蒙山区最红火的村办企业之一。职工月薪由过去的四十五元上升到近二百元。厂子纯利加还贷款等钱,已纯挣一百多万元。
他俩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观,奉献精神更感人。一年三百六十日,他俩都同工人一起在大伙房啃萝卜咸菜就饭吃,没吃一顿“请”。他俩背着样品到各城市联系订货,从不花厂里的钱进饭馆,常是喝着白开水,就着咸菜啃干粮。有人不理解:放着退休的清闲日子不过,究竟图个啥?“只图为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出点力!”王玲娣如是回答。


查看完整版本: [-- 蒙山的新“村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