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中朝国际友谊坝”上的丰收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3年06月 -> “中朝国际友谊坝”上的丰收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杨亦雄 1953-06-28 00:00

“中朝国际友谊坝”上的丰收

第6版()
专栏:

  “中朝国际友谊坝”上的丰收
杨亦雄
北朝鲜的九月天,正是庄稼熟透了的季节。金川郡南亭里一带的大坝子里,一眼望不到头,尽是半人多高的稻子。稻穗都低垂着肥大的脑袋,在微风中愉快地摆动,秋天的太阳照在这片稻海上,发着金色的魅人的闪光。大坝子的一边,静静地躺着一条河流。清清的水,从望不见的远方,沿着沙石底的河床,沿着崭新的大堤,静静地流过来,又朝着另外一个望不见的遥远的地方流了过去。堤身已被枯黄了的攀根草和狗尾草,密密地覆盖了。稻田的好些地方,已经在收割。那些年轻的姑娘们和少妇们,多半用毛巾裹着头,穿着短短的前面拖着两根飘带的白上衣,围着黑色或其他颜色的裙子。有些年青的妈妈,身上还背着小孩。她们矫健地熟练地操作着。那婉转的充满着情感的动人的歌声,不时地夹着爽朗的笑声,在晴明的空中飘荡。靠近水坝旁的一块稻田里,一对中年夫妇领着两个姑娘在收割。地头坐着个老太太,一个刚会走路的男孩,光着屁股,爬在她身旁的草地上,抓着两个蚱蜢在顽耍。我和一位朝语联络员同志,走上前去,和那老太太闲聊起来。
“今年收成好哇!老大娘。”我们笑着向她打招呼,一面找个地方坐了下来。
“好啊,同志。”她朝我们瞧了瞧,便笑着说:“今年庄稼真没有什么说的,十成年景。”
“这是您的孩子吧?”联络员同志把孩子从地上抱了起来,放在膝上,轻轻抚摸着孩子的微胖的小脸。老太太用慈爱的眼光扫了一下孩子,微笑着点点头,并且兴奋地告诉我们:在地里的是她的儿、媳和两个孙女儿;大孙女今年十八岁,小的十五岁,都在上小学。还有个十一岁的大孙子,在家里看家。……这时那中年夫妇和那两个姑娘也都放下活,走了过来。我们彼此打个招呼,便谈起来了。
“讲起来,真该感谢志愿军同志哩!要不是他们帮着修好了这座水坝,我们早就到别的地方逃荒去了,哪里还敢指望什么收成呢!”那中年汉子用手抹了抹额上的汗,转过脸,朝水坝那边瞧了瞧,便俯下头,轻声地说着。
“可不是!自从美国强盗炸坏了这里的堤坝后,这一两年,不是旱就是淹,害得我们这一带老百姓简直活不了!唉……要不是志愿军心肠好,救济我们食粮,帮我们修堤坝,我们这一家子都得饿死!”老太太也感慨地说。
“老乡们有困难,我们应该帮助。中朝人民是一家嘛!”我笑着说。
“奶奶,我听人家说,帮我们修坝子的那些志愿军同志后来都到‘三八线’去了哩!”那个坐在老太太旁边的、十五岁的小姑娘这时也开了口,拉了拉她祖母的衣袖,轻声地说。随后,仰起脸,天真地问我们:“同志,你说,他们是上‘三八线’去了吗?……噢,你们不是和他们在一起的吧?”那是个面孔生得很秀气、有着一张长方脸、细长的眉、端正的鼻子和薄薄嘴唇的姑娘。她还没等我们回答又转过身子,对她娘说:“妈,那些志愿军同志真不怕冷,水里还漂着冰呢,就赤着脚下水捞石头。慰问他们豆芽、豆腐什么的,说什么也不收;金大妈还为这难过得流了泪哩!”孩子天真的话,又把我们引入那永远难忘的时刻的回忆中了。
一九五二年的春末,我们这个部队,那时正驻在金山郡一带。为了帮助南亭里人民消除水患,特地抽出一千多人,给他们重修一座水坝和长约三千公尺的河堤。指战员们经过动员后,劳动热情像滚水似地沸腾起来。开工头一天,各单位的工地流动快报上,都贴满了决心书和班、排或个人之间的挑战、应战书。一个十六、七岁的名叫张兰新的小同志,四川人,参军才半年,他在决心书上写着:“我的力气虽然不大,但我要多干活;手磨破了,肩磨肿了,也坚持着干,决不叫苦。……”张兰新的决心代表着全体战士们的意志和热情。
虽然是暮春,北朝鲜的天气还是相当冷的。由于强烈的劳动,尽管战士们脱掉了棉衣,汗水仍不断地从额上流下来。他们有的挥着锹镐打堤基;有的从附近大山上搬运石头和木料;有的光着脚、卷起裤管、下到冰凉的深及膝盖的水里搬石块,砌坝脚。工地上,每天从早到晚到处都是紧张工作着的人群。大坝子里,充满着歌声、笑声、欢呼声、喝采声和那锹镐碰在坚硬的东西上所发出的金属声。文化教员们用自制的喇叭筒,兴奋地广播着那些光辉的劳动事迹。附近村庄里的老乡们,欢天喜地的三五成群的带着豆腐、打糕或是当天早晨刚从山上采集来的野菜,到工地上来慰问;南亭里朝鲜民主妇女同盟的盟员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裙,分成好几个小组,到工地上热情地给战士们洗衣服;孩子们也成群结队的在工地上唱着跳着。真是一幅感人的体现中朝友谊的活生生的图画!不少人肩膀肿了,手心里磨起了血泡。那个叫张兰新的小同志,双手都磨破了,卫生员给他擦了点红药水,包了包,他便又愉快地投入火热的劳动中去了。一天,部队里的一位记者问他:
“小同志,怎么样?累了吧?”那时,他刚和别人抬回来一块石头,坐在地上歇口气,听见有人问他,便仰起脸,朝那位记者瞅了瞅,笑着摇了摇头。这位小战士,个儿小小的,但长得很结实,圆圆的、胖胖的脸蛋,一对大眼睛,明亮亮的很有神。
“不累?假的吧?好!我问你,你为什么干活干得这样起劲呢?”记者又笑着问他。那个小同志翻起一双大眼,含笑地反问道:“为什么不呢?同志!”接着又说:“这座水坝,关系可大着哩!好多朝鲜老乡要靠它吃饭啊!我要不好好干,那还对得起‘抗美援朝’四个大字吗?也对不起我自己的‘决心’呀!同志,你说呢?”旁边好几个战士,都被他逗得笑起来,齐声地说道:“嘿!小张年纪虽小,道理可懂得不少!”那个小战士听大家在打趣他,红着脸,不好意思地拿起扁担绳子走开了。
开工后的第十天,一座崭新坚固的水坝和长长的河堤,便骄傲地出现在南亭里的大坝子里。在庆祝竣工大会上,修堤部队的首长,在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接受了金川郡人民和政府所献的八面锦旗。老乡们都欢天喜地地说:“好了,今后再也不怕闹水灾了!”这一座标志着中朝人民深厚友谊的“中朝国际友谊坝”给朝鲜南亭里人民带来了丰收,同时,也带给他们以永系心头的怀念。这一带的妇女和孩子们常常亲切地唱着:
临津江水深又深啊,中朝人民心连心啊!
把苦难诉给志愿军,把苦难诉给我们的亲人。
志愿军替我们报了仇啊!
志愿军又救了我们的命啊!(附图片)
志愿军战士积极修筑南亭里防水堤(刘叶摄·解放军画报社)


查看完整版本: [-- “中朝国际友谊坝”上的丰收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