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之路——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调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3年04月 -> 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之路——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调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肖万钧 1993-04-30 00:00

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之路——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调查

第5版(理论)
专栏:调查归来

  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之路
——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调查
肖万钧
近些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方式,正在我国农村迅速突起。它一出现,就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种经营方式对我国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转化有哪些作用,应采取什么方针政策扶持其发展?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同10个县(市)的有关同志进行了座谈,形成了一些共识。
    (一)
各地涌现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共同特点是,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建立生产基地,提供配套服务。农民按合同生产、交售,企业按合同收购、加工,把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在各个环节合理分配,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这种经营方式,突破了所有制的界限,将国营、集体、个体经营联结起来;突破了行政区域的界限,将县内外、省内外以至国内外企业衔接起来;突破了行业隶属关系的界限,将农、工、贸诸行业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利益互补。它一出现,便很快地吸引大批农户,形成专业性的商品基地和区域性的支柱产业。
贸工农一体化出现较早、发展较快的山东省诸城市,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已把大部分农牧业生产纳入一体化经营轨道,农村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局面。该市从1985年开始发展肉鸡贸工农一体化。由外贸公司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和先进设施,先后建立了良种鸡繁殖场、饲料加工厂、屠宰冷冻厂,并与日本客商建立了比较稳定的贸易关系。公司对养鸡户提供四到门、三赊销的配套服务:鸡雏送到门,饲料供到门,防疫和技术指导到门,收购到门;赊销鸡雏、饲料、防疫药物,肉鸡宰杀后一次结算。这样,养鸡户的生产和收入都有了可靠的保障,可以放心生产。8年来,全市肉鸡饲养量由200万只扩大到4000万只,出口分割鸡由740吨增加到1.6万吨。农民养一只鸡,纯收入1元左右,许多农户一年能养一万只,当年即成万元户。外贸公司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市推广养鸡一条龙经验,相继发展了粮油、棉麻等10条龙。这10条龙与全市70%的农户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关系,并使全市75%的农副产品实现了就地加工转化。8年来,全市农产品商品量增加1.1倍,不但没有出现卖难问题,而且通过加工增值一倍以上。1992年用于加工的农副产品价值9亿元,加工后创产值19亿元。同1984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76元增加到1020元。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5%,机械作业面积达到90%。我们在这里欣喜地看到,贸工农一体化的推行,有效地改变了农民只出售原料、后继利益流失、农业比较利益下降的状况,增强了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农业已真正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的产业。正如李鹏总理考察时指出的:“贸工农一体化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好路子。”
在一批先进典型的带动下,全国越来越多的地方走上了这条路子。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发展的地域越来越广,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牵头的单位不拘一格,发展形式多种多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呈现着方兴未艾,万龙腾飞的势头。这预示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将出现新的飞跃。
  (二)
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体制的出现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反映了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它的出现和发展带来多方面的效应,最主要的是:
一、有利于把农民的生产与市场的需求衔接起来,促进农村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使生产、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一系列过程紧密衔接,环环相扣,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这种经营体制通过合同或契约,使农民与加工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并得到相应的配套服务,农民种啥养啥有指导,生产过程有服务,销售产品有门路,销售价格有保护,增强了生产的预见性,减少了盲目性。一体化组织通过开拓国内外市场,既扩大了本地产品的覆盖面,又了解到更多的市场信息,正确地引导生产,成为联结农民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凡是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发展快、覆盖面广的地方,都很少出现农产品买卖难,也很少发生抢购大战。
二、有利于解决小规模经营与采用科学技术的矛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为获得均衡稳定的货源,要求原料生产相对集中,形成适度规模;农户借助龙头企业的配套服务,尽可能扩大生产能力,获得规模效益。这两方面的结合,成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主要动因。这种规模经营和利益机制,开辟了按照专业生产采用现代技术、现代设备的重要渠道,形成一种新型的现代科技成果推广运用体系。其特点,一是起点高。一体化经营以最终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龙头企业利用信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加快高精尖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引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二是速度快。由于一体化经营具有生产集中、规模较大、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优势,许多新技术能直接推广到农户,从而大大缩短了新技术的推广周期。三是效益好。适度的规模加上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明显地提高了生产的经济效益。
三、有利于扩大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与结合,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推广,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按市场取向组织的大规模农副产品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可供加工的货源,促进了城镇加工业的迅速发展,进而带动商业流通、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城镇的技术、人才、资金、物资、信息更多地流向农村,与土地、劳力、原料等资源结合起来,形成群体优势,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融合程度,发展新的生产力。有的地方已走上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道路,显示了农村城市化的广阔前景。
  (三)
对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应采取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放手发展,不断完善的方针,力求在更广的领域、更多的行业,由低级向高级,由松散型向紧密型逐步发展起来。各地共同的经验是:
一、积极开拓市场。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组织加工,按加工需要安排生产。把一体化经营的立足点建立在适应市场需求上。同时,要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采取健全本地市场体系,与大中城市建立供销关系,在沿海沿边口岸设立对外窗口,开展补偿贸易、期货贸易等多种形式,使产品有稳定的销路。
二、办好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其经济实力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一体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因此,各地都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发展一体化经营的关键来抓。支持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增加加工能力,以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为主攻方向,实行从主产品到副产品、从正品到下脚料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并不断扩大仓贮、冷藏、运输能力,实行旺存淡吐,调节市场余缺,缓冲价格波动。通过完善企业承包制,实行股份制,强化经营管理,加强技术改造等措施,逐步把龙头企业建设成管理水平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化企业,使其充分发挥加工的龙头,市场的中介,服务的中心等重要作用。
三、建好生产基地。稳定的生产基地,是搞好主导产品系列开发,保证市场占有份额和商品供给批量的基础。在基地建设上,一是布局区域化。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实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围绕带头产业,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逐步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化经济格局。二是经营集约化。龙头企业围绕一种或几种重点农副产品,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的方式,引导农民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由小而全向专业化转变,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三是服务系列化。按照“配套、有效、及时”的要求,加强服务组织和服务设施建设。龙头企业与其它经济技术部门和乡村合作组织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从技术、物资、资金、运输、信息等方面为基地搞好服务,逐步形成上下配套的服务体系,努力做到统一供应生产资料、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加工、运输,保证产品的规格质量适应市场需求。
四、完善经营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关系,是贸工农一体化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按照经济规律,妥善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关系,龙头企业与其他服务组织的关系,至为重要。各地在处理这些关系时,一般都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扶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把扶持生产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基本要求,自觉地为生产服务。把加工经营环节的部分利润让给农民。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贴息贷款、发放生产扶持金、赊销种苗和饲料等方式,扶持农民发展生产。通过提供适当的服务费鼓励有关经济技术部门为生产基地提供服务。二是互相支持。实行谁扶持建设的生产基地,由谁负责加工经营。无论在产品走俏的时候,还是在产品滞销的时候,都坚持这一原则,避免由于市场波动出现抢收抢购或拒收拒购现象。三是自我保护。商品经济发展面临着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双重风险。在一体化经营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提取适当的风险基金,专款存入银行,以备产品滞销、市场跌入波谷时提供自我支持,避免大起大落。上述原则均体现在合同或契约中。龙头企业与农民或其他服务组织,凡涉及经济利益的事情,都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定合同或契约,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五、加强组织领导。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涉及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牵动环节多,政策性强,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搞好组织协调、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组织协调,就是对一体化经营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协作配合,搞好服务。政策扶持,就是制定政策法规,为推行贸工农一体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宏观调控就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适当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推动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健康发展。


查看完整版本: [-- 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之路——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调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