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昌图县合作社扶助群众生产救灾有成绩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3年07月 -> 昌图县合作社扶助群众生产救灾有成绩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洪印 1953-07-31 00:00

昌图县合作社扶助群众生产救灾有成绩

第2版()
专栏:

昌图县合作社扶助群众生产救灾有成绩
辽西省昌图县合作社扶助群众生产救灾有很大成绩。从去年十月到今年六月中旬,农民经过合作社推销各种农副业产品总值达一百四十亿零九千七百万元,除添买生活资料外,并换回马三百匹,牛、驴共四百头,车二百台,这对克服灾荒困难和扶助生产都起了相当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参加副业生产的有八万二千多人,现仍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原则下,实行农副业生产相结合,继续各种副业生产。该县领导群众搞好生产、战胜灾荒取得很大成绩的原因有:
一、领导重视,分工负责。中共昌图县委对生产救灾很重视,为了加强领导,特组成各级生产救灾委员会,并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党、政负责组织发动;合作社保证找好产品销路,解决原料问题,做好技术指导;银行掌握好副业贷款。由于分工明确,密切配合,避免了互相依赖和步调不统一等缺点,这是搞好生产救灾的主要关键。
二、以销定产,就地取材。首先对本地的副业条件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根据当地能生产的品种、质量、价格、时间,到各地找寻销路。县社经常有三名推销员在外,向粮食公司、厂矿、企业等主要消费者推销。尽量通过合同把产销计划和规格、质量等固定起来,保证实现。该县东靠大山,西、北靠辽河,中间是平原地带,根据各区不同的副业条件,提出切实可行的生产口号,如提出:打石、打猎——将“秃山变成宝山”;拉砂、打鱼——把“河沟变成金沟”;平原地带利用稻草、秫秸,编草袋、编席等。群众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靠山吃山”“靠河吃河”的精神,积极想出拉砂、打石、编席、养猪等二十五种副业。由于事前做好了产销调查,实行产销结合,所以产品没有积压。
三、指导技术,解决原料问题。有的副业,农民在初生产时,因为没有技术,形成了费工不少,产品不多,收入很小的现象,影响了生产情绪。像万宝村陈国君互助组,开始纺麻袋线,因不会修理机器,每日只出成品二斤上下。合作社发现这种情况,就特意把技术熟练的人请来,耐心地教技术,结果产量提高到每日四斤左右。为了提高生产技术,交流经验,合作社特组织“观摩”座谈会,又订出师傅教徒弟、实地学习等办法,提高产品质量。对原料问题,以组织区村社互相调剂为主,不但能降低成本,又能互通有无。村社无力解决的,统由县社解决。副业生产种类很多,但在不同季节,均有每一时期的生产重点,县社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尽力做到有计划地及时供应农具、原料,使副业生产顺利进行。
由于合作社帮助社员群众在生产救灾中解决了很大困难,合作社本身就得到了发展,合作社和群众的关系也就更加密切了。 (洪印)


查看完整版本: [-- 昌图县合作社扶助群众生产救灾有成绩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