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张希德互助组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3年07月 -> 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张希德互助组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古维进 1953-07-31 00:00

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张希德互助组

第2版()
专栏:

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张希德互助组
本报记者 古维进
山西省曲沃县一区王村张希德互助组,是一九五一年成立的,开始成立时只有三户,一九五二年发展到了十一户。他们自从组织起来后,生产年年提高:过去每亩棉花平均产皮棉三、四十斤,一九五一年就产到五十斤,一九五二年更产到七十斤。过去每亩小麦平均产八、九十斤,一九五一年就产到一百二十斤,一九五二年虽因灾害减产但仍有九十斤(当时单干农民的平均产量是七、八十斤)。全组的生产情绪很高。一九五三年更积极提高耕作技术。棉花开始实行了浸种、拌种、合理密植,有些小麦也开始实行了密植和上追肥。全组妇女都参加生产,实行了同工同酬。互助组能有这样的成绩和张希德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张希德领导互助组的方法可以总括为下面几句话:根据发展生产的需要,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实事求是,稳步前进。
从小到大,稳步发展
一九五一年人民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张希德、王生海、李文瑞三户便组织了一个临时互助组。张希德种庄稼有技术,能团结人,大家选他为组长。开始,他们虽然相信互助对生产有好处,但却不大相信有像干部说的那样好;互助了一年,事实教育了大家。
组织起来的成绩,不仅对组员是一个教育,对旁人也是一种鼓舞。一九五二年二月,邻居关正臣、关其善、王友兰、王德顺四户要求参加互助组。
张希德互助组的组长和组员都知道,扩大组织对发展生产的好处,但是,他们也冷静地考虑一个问题:他们三户才互助了一年,现在一下子增加四户,能否搞得好?他们把这四户的情况进行了仔细的研究。有的人说:“关其善个性强,好提意见,恐怕不容易领导。”有的人说:“关其善为人耿直,好提意见正是他的长处。”张希德根据这些意见加以分析说:“关其善性子直,基本上是个好人。好提意见也是好的,说的对了,就采纳,不对,就解释。工作上难免有缺点,多一个好提意见的人,对改进工作有好处。”大家都同意张希德的意见,通过吸收关其善入组。他们又研究关正臣。他为人忠厚,做活认真负责,但是不大敢说话,害怕得罪人。大家认为多给他教育,脑筋开了,就敢说话。大家也通过吸收关正臣入组。讨论到王友兰和王德顺时,大家感到这两个人的自私心大,不容易相处;同时也考虑到老组员才三户,互助经验也还不够丰富,扩大太快了,恐怕互助组不容易巩固,于是就决定暂时不吸收王友兰和王德顺二户。
张希德互助组这种吸收组员的作法,曾经被一些人误认为“小气”,但是,张希德互助组并不因此就滥收组员。
建立评工算账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王村有些互助组都没有很好实行评工算账,结果,大家经常吵架,不团结,互助组不能巩固。张希德互助组开始成立的时候,也没有实行评工算账,虽然大家相处还很融洽,但有时也不免发生一些利害冲突。因此在互助组从三户发展到五户时,他们就开始建立了评工算账制度。组员王启发谈到评工算账对巩固互助组的好处时说:“咱有一头大牛,以前和人互助,人家老是让它干重活,评工却和小牛一样,算账也马马虎虎。咱不能吃这个亏,跑了好几个组。自从来到这个组感觉就不一样。组里实行死分活评,及时算账。咱常想,能够这样认真评工算账,你就叫咱出组咱也不想出了。”
实行评工算账后,由不等价、互利所发生的问题是减少了,但是,由于有些人做活有偏心,也发生了不少问题。组里一方面加强组员们的学习,提高组员的觉悟,一方面又在组员觉悟的基础上,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例如关尚德给人做活时,常有偏心。有一次刘海全生病不能上地,关尚德把他的棉花地犁得很浅。耙地的人看到了这种现象,就批评关尚德不应该把做别人的活和做自己的活两样看待。开始关尚德还分辩,说自己的牛小,没有办法把地犁深。大家了解关尚德耍小心眼,就不客气地揭露说:“不是牛小,是你想多挣分。”关尚德没有话说,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张希德说:“像这类的问题是很多的,但是每次发生问题,咱们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问题就不存在了,互助组也就巩固下来。”
根据生产需要,及时地发展提高
张希德互助组成立一年半后,已由临时互助组发展为长期互助组。
一九五二年秋后一个晚上,互助组清理了一个月的工账。组员李文瑞忽然谈到一件事情:收棉花时,他生病了。在这农忙时节,雇人帮忙收花是困难的,但是不雇人帮忙,花收迟了就要影响一年的收成。组员们了解李文瑞的思想。为了不致使他的疾病受到影响,大家及时地把他的花收下来了。李文瑞说:“咱想起这件事情,就想到咱们这还是个临时互助组,就这样顶事。要是长期互助,不是对搞好生产更有帮助吗?”
李文瑞提出长期互助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归结起来是:过去虽然互助了一年多,但由于是临时性的互助,大家做活都有“干一阵”的思想,如果实行长期互助,大家干活就会有长期打算,干得会更有劲。最后大家一致感到:“为了发挥生产潜力,提高生产,应该实行长期互助。”
不受急躁冒进的影响,稳步前进
在村子里,时常听到一些群众称张希德互助组是“实在组(即实事求是)”“稳步组(即稳步前进)”。这个称号是恰当的。
一九五二年冬季,在这个地区的互助合作运动中,急躁冒进偏向是严重的。在区农业训练班里,干部不顾互助组和合作社的具体条件,盲目号召牲口、农具作价入组、入社,增加社会主义因素。许多组和社都响应干部的号召,得到表扬。这时,张希德互助组没有响应干部的号召,有的干部诧异地说:“你们这个组一贯表现不错,为什么现在松了劲,要经得起考验呵。”组里有些青年组员沉不住气,也向张希德一再提议说:“咱们组不能落后,也来牲口作价入组,半年后转社。只要全心全意,去掉私心,会走到那条道路的。”但是,张希德和一些组员没有吭气。
“为什么咱们能够这样沉住气呢?”张希德回忆当时的情形说,“咱们想到,互助组成立一年多来,不管干那一件事情——比如吸收组员,实行评工算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由临时互助转为长期互助——都是看准一步走一步。现在实行长期互助刚刚开始,就要‘牲口作价入组,半年后转社’,走得这样快,能走好吗?”
农业训练班结束后,张希德领导全组根据过去稳步前进的作法,克服一些组员的急躁冒进思想。
他们首先观察有些互助组转社后的情形。本村王连城互助组是临时组,转社不够条件,就勉强转社,把牲口、农具作价归公。因为负债太重,许多组员不同意。结果,转社没有成功。他们又分析本组的情况。全组虽然已经发展到了十一户,但大部分是新组员,他们虽然知道互助能提高生产,但是,还要粮食打下来后才能看出底细。他们现时只是要求搞好互助组;由组转社,还没有考虑。这是一。其次,有些组员的经济情况不大好,有的人还负有外债,如果实行牲口、农具作价入组,这些组员就无力负担。根据各方面情况,全组一致感到不能急躁冒进,应该继续搞好互助组,提高技术,增加生产,将来大家有了扩大公共财产和转社的要求,自然就会转社。


查看完整版本: [-- 实事求是稳步前进的张希德互助组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