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众川之国话治河——新中国四十五年江河整治回顾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4年09月 -> 众川之国话治河——新中国四十五年江河整治回顾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学俭 1994-09-30 00:00

众川之国话治河——新中国四十五年江河整治回顾

第4版(国庆专页)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

  众川之国话治河
——新中国四十五年江河整治回顾
张学俭
在中国的版图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万多条,堪称世界之最。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众川之水数年来赐予炎黄子孙得天独厚的舟楫灌溉之利,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沉重的洪涝之害。
一个外国学者发表过这样的见解:“称中国为河川之国,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有众多的河流,而且在于因为对河川进行了治理而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历史。”
    治河之患,从解决吃饭这件大事开始
新中国诞生,百废待兴。1950年8月,中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了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的纲领。他说,要先从几件基本工作入手,第一项重大任务是发展农业。而第一的第一,就是“兴修水利,要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
由此,群众性、社会性的整治江河高潮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展开。
如果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国已具有4000多年的水利史。然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到1949年的这百余年间,旧中国留给新中国的却是水利建设停滞倒退,江河湖海水旱频仍的破烂摊子。
短短的45年,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已经将残破的山河修整得光华璀璨。据统计,全国共整修新建江河堤防21万公里;开辟了淮河和海河的洪水出路,疏浚和开挖了淤塞的排水系统;修建水库8万多座,总蓄水库容470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半条长江的年水量!依靠这些水利设施,全国主要江河初步建成防洪体系,大部分地区初步控制了常遇的水旱灾害。建国45年,依靠军民奋勇抗洪抢险和凭借大量的水利工程,先后战胜了1954年的长江大水、1958年的黄河大水、1963年的海河大水、1985年的辽河大水和1991年的江淮大水。
经过45年艰苦卓绝的治水斗争,我们初步改变了过去江河频繁泛滥的面貌,使人民大众得以安居乐业。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专家钱正英算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水利和各项措施相配合,全国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粮食数均有很大提高。在人口大量增长的情况下,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
    兴河之利,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着眼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5年间,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指导思想,党和政府作出了大力兴修水利和整治江河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庄严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
从上述过程中,可以看到,水利这一中国古老的行当,如今已走入更广阔的天地,形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服务的新格局。
农业仍是水利的最大用户。建国45年来,围绕着全国农业的稳产高产,在江河湖泊上兴建了大批的水库、塘坝泵站和闸涵,目前水利工程所能存蓄输送的4000多亿立方米水量中,大约有80%以上用于农业灌溉。据水利部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567处,全国灌溉总面积已由建国初低标准的2.3亿亩,发展到现在的7.4亿亩。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一半,而提供的粮食却占全国总产量的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步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1980年全国有城市191座,到目前设市建制的城市已达570座。据了解,到90年代初,全国已有近300座城市缺水,平均每天缺水量达1600万吨。初步测算,全国因缺水每年损失工业产值约1200亿元。
为保证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全国调集了一支支精良队伍,先后实施一批跨流域、跨地区的调水工程。使北京、天津、大连、青岛、深圳以及香港等许多城市解除或缓解了水荒。
江川万里,奔腾不息。我国大江大河的水能资源蕴藏量号称世界之最:发电装机容量3.8亿千瓦,年发电量1.9万亿千瓦时。然而,从1912年中国最早在云南昆明市滇池出口处兴修的石龙坝水电站起步,到1949年,偌大的中国仅有四十几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36万千瓦。
1965年,新安江水电站的建成,使我国终于有了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己施工的大型水电站。据统计,建国45年来,纵横交错的山川峡谷之间已挺立起百余座大中型水电站,全国水电装机容量总计已达4459万千瓦,年发电量1500多亿千瓦时。
    任重道远,锲而不舍整治江河
中国45年的治水业绩是辉煌的,这里有这样一组数据:建国40多年来,国家、地方和人民群众投劳折资总计对水利投入为3310亿元,全国水利经济效益价值量按当年价格计算为11332亿元,也就是说,水利上每投1元钱,带来效益3.4元。
建国以来,由于兴修水利设施使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七大江河减少淹耕地面积累计为9.9亿亩,减免粮食损失1.5亿吨,而减免的城市、工业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70年代初,一位巴基斯坦驻华大使曾问周恩来:“黄河系统的工程是否都完成了?”周恩来回答:“黄河问题已有3000多年了,我们这辈子肯定搞不完。”周总理虽然讲的是黄河,它的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也同样适用于中华民族的其它河流。
1991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长江、黄河的水灾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今后十年要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防洪、蓄水、引水的大中型项目,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如今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和南水北调工程为标志的中国新兴的水利事业,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正方兴未艾,前程似锦。(附图片)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峻山水库大坝水力自控翻板闸,代表着我国这项技术的先进水平,其水位高69米,在全国尚无先例。它使得水库库容陡增1350万方,多灌溉农田10000亩。杨牧龙摄


查看完整版本: [-- 众川之国话治河——新中国四十五年江河整治回顾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