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金拇指”的命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4年09月 -> “金拇指”的命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而亮 1994-09-30 00:00

“金拇指”的命运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金拇指”的命运
本报记者李而亮
夏去秋来,正值开学之际,郑州市一度引得众人关注的“金拇指”高等小学,却悄然摘下了牌子,重新换以“沙门村小学”的校名。
今年6月24日,“金拇指——点亮瑰丽童年梦……”的大幅广告,出现在河南省报的显著位置上。广告称,这是一所与台湾合资联办“与国际教育相接轨”的高等小学,学校环境优雅,有露天花园和学生进行劳动技能锻炼的实验田,有标准化教室、图书室、微机室、棋社厅及医疗保健中心,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管理。还许诺:凡接受“金拇指”高等小学教育的学生,保证98%以上考取省内重点中学。但是,收费标准也令人咂舌。进此学校的学生需交纳教育储备金1—2万元,每学期另交学费4000元。
宣传是吸引人的,但直到开学日期临近,才有3名学生报名,开学庆典的鼓乐尚未奏响,就不得不匆匆落下了帷幕。
9月6日,记者来到郑州金水区柳林乡沙门村。村支书谷彦林提到“金拇指”,感到办了一件窝囊事。他对记者说,沙门村是个只有530人的小村,去年刚步入小康村的行列,但村上没有一所学校。今年村里投资80来万元建起一座2000平方米,14个教室的教学楼。由于本村生源不足,想吸收点邻近村和单位的学生。这时一台商代理人看中了这幢教学楼,提出合办“贵族学校”,由台方负责聘请教师、购买教学设备等,办学收入五五分成。村里觉得此举既能充分发挥校舍作用,又可以得到收入,便同意合办。村里为此又追加了40多万元,投资建学生宿舍和食堂等。后来由于招生不理想,合办学校的协议难以维持下去,双方中止协议,“金拇指”仍改为村办小学。
那么,到底为什么“金拇指”尚未开张就遭此命运呢?
我们来到坐落在农舍之间的校园,目之所及与广告宣称相差甚远。占地20余亩的校园,除了一幢四层教学楼已经竣工外,楼前仅是一片刚刚平整过的土地。旁边的学生宿舍、食堂还在施工阶段,校门还搭着架子。教室内除了简单的桌椅,根本没有广告上所说的其他设施。条件不具备就匆忙招生,这是“金拇指”犯下的第一个错误。
而收费过高,脱离当地实际,又是许多家长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柳林乡主管教育工作的副书记朱广献认为:沙门村建校后为解决生源不足而向社会扩大招生的初衷是好的,但决定把其办成“贵族学校”,就脱离实际了。这里的农村尽管比较富裕,但要家长拿那么多钱送子女上学,绝大部分人还拿不起,而附近的职工又都是一般工薪阶层,更没有这个能力。记者了解到,沙门村毗邻的郑州黄河鱼场和黄河工程局一些职工,原计划将子女送“金拇指”就读,一打听费用便连连摇头。
对于“金拇指”的许诺,人们也有许多疑问。一位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说:“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一个好的中、小学,要有长期的积累过程,才能形成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完善的管理和具有一定水平的师资力量。而一所才组建的小学,靠东拼西凑聘请的教师,出高价就能入学的生源,许诺可以保证98%考取省内重点中学是不可思议的。”
就在记者采访这篇报道的时候,频频传来其他小学新生严重超员、不堪重负的消息。有所重点小学计划招四个班,由于学龄儿童太多,不得不扩展到8个班,采取上下午轮流上课的办法。这与门前冷落、教室空空荡荡的“金拇指”形成强烈的反差。而与此同时,郑州今年还有5所类似“金拇指”那样的学校出现,最高的收费达8万元。据了解,招生数都与计划相差甚远。如果这些新建学校用来招收普通学生,能解决多少人的入学问题。
创办高价学校,是靠社会力量办学的一种形式,它对国家目前教育资金不足是一种补充,也可以满足部分高收入者希望在孩子身上高投入的需要。但是,这样的学校如何从实际出发办好它,从郑州“金拇指”高等小学的命运上该总结出一些教训和有益的启示。河南省教委副主任张凯亭认为:动员社会力量办学,国家是积极鼓励的。但对于有些高价学校出现的问题必须加以引导和管理,国家应该尽快制定出这方面的政策法规,使其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附图片)
原“金拇指”小学教学楼


查看完整版本: [-- “金拇指”的命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