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祖国,走向和平统一的明天——“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94年09月 -> 祖国,走向和平统一的明天——“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傅旭郑宏范武侠 1994-09-30 00:00

祖国,走向和平统一的明天——“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祖国,走向和平统一的明天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本报记者傅旭郑宏范武侠
国庆前夕的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人流如潮。巍巍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由毛泽东主席撰文、周恩来总理书写的碑文,在骄阳下熠熠生辉。
吟诵着那不朽的碑文,凝视着那栩栩如生的浮雕,我们心潮激荡。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集团的中国共产党,秉承无数仁人志士的遗志,率领中国人民征战28载,建立了新中国,除台港澳地区外,五星红旗飘扬在祖国的山山水水。
建国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族强盛、国家统一而继续奋斗。今天,祖国统一的美好前景已展现在炎黄子孙的面前。
    “一国两制”
  ——开启统一大门的金钥匙
 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起,年轻的人民共和国就处于西方敌对势力包围之中。鉴于当时国际形势,台湾的解放与港澳回归祖国的条件还不具备,国内建设也需要把港澳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与资本主义的西方之间的桥梁,而在相当时期内维持现状成为必然。然而,我国政府始终将祖国的统一作为自己庄严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未曾须臾忘怀,未敢些许懈怠。
50年代,毛泽东和周恩来曾阐述过和平解放台湾的设想。70年代,国际格局发生了有利于我们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迅猛的步伐。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同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时,实际上已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发表谈话,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点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九条”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同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有关条款,为“一国两制”构想奠定了法律依据。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又多次对这一构想的历史条件、具体内容、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作过充分论述。1984年5月,“一国两制”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最终确立。
从那时到现在,10年过去了。1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成功的构想,一个伟大的构想。
自从现代国家形成之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国际上没有先例。“一国两制”构想的诞生及其成功实践,意义殊为重大。它是祖国统一大业的坚固基石,是中华民族对国际社会的重大贡献。
    香港回归,进入倒计时
“一国两制”构想始发端于解决台湾问题,然而其最初的实践却行之于香港问题的解决。
10年前,在举国欢庆共和国35岁华诞前夜,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中英两国政府代表草签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这份举世瞩目的文件经正式签署后,于1985年5月27日生效。香港进入回归祖国的过渡时期。
尔后,全国人大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用了4年又8个月的时间,在广泛征求全国人民包括香港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香港基本法,将“一国两制”构想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在基本法起草后期,中英双方就香港政制发展的具体问题进行磋商,达成一系列协议、谅解和共识。基本法受到广大香港同胞的欢迎,英方也多次承诺,1997年前香港政制发展要与基本法相衔接。
然而,就在香港进入后过渡期后,港督彭定康却于1992年10月单方面提出了包括香港94/95年选举安排的政制方案,其实质是妄图在1997年后延续对香港的影响,操纵香港政局,将香港变成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
彭定康的“三违反”方案理所当然地受到我国政府的坚决反对和香港同胞的强烈批评。去年4月至11月,中英双方进行了长达17轮的谈判,我国政府在谈判中表现了最大诚意,但终因英方的破坏而导致谈判破裂。英方在香港政制方面种种不光彩的举动,从另一方面教育了广大香港爱国同胞。
对于香港回归祖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风雨雨,我国政府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并适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去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委会正式成立,为筹备香港特别行政区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继前年3月国务院港澳办和香港新华分社聘请了第一批港事顾问后,去年和今年又相继聘请了两批港事顾问,总数已达141人,以便广泛征询香港各界意见,保证平稳过渡。
鉴于英方一意孤行,悍然单方面操纵立法局,通过了彭定康的部分政改方案,今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郑耀棠等32位人大代表于今年3月提出的重建香港政制架构议案,宣布港英最后一届立法局、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区议会将于1997年6月30日终止。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三级议会将重组的决定得到广大香港同胞的热烈拥护。
尽管英方对香港的平稳过渡设置了种种障碍,但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下,香港经济得以克服了各种人为的消极因素,继续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去年,生产总值增长5.5%。从1992年开始,香港进出口跃居世界第11位,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关系日趋密切。在香港的转口贸易总额中,两地的双边贸易已占近九成。港商在内地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金额130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和台港澳资总额的51%,比前年增长73%。驻港中资企业在港的投资已达200亿美元,超过了美日投资,在香港外来投资中仅次于英资,居第二位。内地与香港互设的金融机构不断增加,目前,香港银行已在内地开设了多家分行和合资财务公司。今年,中银集团参加了港币的发行工作。伴随内地与香港各种交流交往的增多,两地人员往来激增。香港各界人士认为,“中国因素”对香港的稳定与繁荣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国务院港澳办大厅里倒计时钟显示,到10月5日,距香港回归祖国整整还有1000天。不论出现什么情况,正义在我们一边,人心在我们一边,时间亦在我们一边,香港平稳过渡的积极因素在日益扩大,最终主动权操之于我手,香港的前途充满光明。
    澳门,走向1999
香港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世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了澳门。
1986年6月至1987年3月,中葡两国政府经过4轮谈判,就澳门问题达成了协议,1987年4月13日双方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88年1月15日正式生效。
从1988年9月始,经4年5个月的工作,1993年3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澳门基本法。它的诞生,再次显示了我国政府为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真诚态度和坚定信念。基本法把我国政府对澳门的基本方针政策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是实现国家对澳门地区行使主权并保持澳门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
澳门回归祖国的进程迄今顺利发展,是我国政府始终不移遵循“一国两制”方针的结果。我国政府在主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着眼于中葡友好,着眼于澳门未来的愿望得到葡萄牙政府的理解与合作。两国高层领导人的互访,进一步沟通了双方,中葡友好合作顺利发展。
进入澳门后过渡期后,我有关方面恪守联合声明的规定,正确处理与葡方的关系,对澳门日常行政事务不予干预,重大问题加强磋商,葡方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从而使得诸如澳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语文、人才、法律等问题的解决,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澳门政权的顺利交接呈现了良好的前景。
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于澳门问题的解决之中,其重要目的是在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同时,保持澳门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我国政府从澳门未来利益出发,多方面采取措施,支持澳门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有关方面积极支持澳葡政府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工业转型等经济施政措施,鼓励澳门与内地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合作。目前,澳门国际机场这一对澳门发展至关重要的大型工程,在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关方面的积极参与下取得较大进展,澳门与内地经贸合作长足发展。据澳葡政府统计,澳门与内地的贸易总额在80年代平均增长17.74%,而在90年代头4年,年增长至18.9%,内地已成为澳门第二大进口来源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去年,澳门人均生产总值1.4万美元,位于亚洲国家和地区前列。
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符合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符合澳门居民的根本利益。几年来,我国政府在解决澳门问题上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得到了澳门各界的支持和拥护。进入后过渡期以后,澳门同胞又以更大热情关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重要事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澳门的整体利益及平稳发展。
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定地遵循“一国两制”的方针,一定会妥善处理好澳门后过渡期的各项事务。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之后,将会获得更快的发展,澳门将成为祖国南海之滨又一颗闪闪生辉的明珠。
    台湾,祖国在呼唤你
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由于历史原因,多年来海峡两岸处于隔绝状态。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两岸人民的压力,开放台湾同胞探亲,不长时间里,台胞返乡探亲、观光旅游形成热潮,一度使香港机场连连爆满。至今年上半年,前来的台胞累计超过560万人次。
顺应两岸同胞频频往来、相互沟通、增加互信的良好态势,两岸各项事业交流交往亦蓬勃开展起来。如果说1987年台湾《自立晚报》两位记者不顾台湾方面的阻挠前来采访,从而轰动两岸的话,那么,随之而来的两岸不断扩大的新闻交流活动则越来越使人习以为常了。
1992年7月,随着首批杰出科学家组团访台,两岸科技界40多年的隔绝宣告打破。今年以来,冠以“首次”的交流项目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经贸往来占有重要地位。1988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即“22条”),此后,台胞前来投资热潮日渐高涨。截至去年底,投资项目数量累计超过2万项,协议投资金额超200亿美元,占外资及港澳台同胞直接投资额的第二位。今年3月,在几年来实施“22”条经验基础上,吸收了广大台胞及台湾有关方面的合理意见,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胞投资保护法》,此举再一次表明了我国政府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往来的一贯立场。
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扩大,两岸直接通航、通邮、通商的必要性日渐明显,两岸交流人员及货物转道香港,费用自然要较之直通大得多。为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我国政府早已就“三通”问题向台湾当局发出呼吁,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台湾当局的阻挠,迄今,“三通”仍未实现。
纵观台湾当局近几年来的动作,人们只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管台湾当局有关两岸关系的政策有所松动,但其整体政策仍是阻碍两岸关系的发展,仍未放弃“一国两府”或“一中一台”的基本政策,而且在“两个中国”的危险道路上有越走越远的趋势。
尽管两岸统一的道路并不平坦,但我国政府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立场和决心没有丝毫动摇,从而推动两岸关系越过重重障碍向前发展。
去年4月底,在两岸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会谈签署了四项协议,确认两岸的经济应加强交流、互补互利的原则,正式建立了两岸沟通渠道,对两岸日后的会谈与合作提供了指导,使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会谈的成功为两岸交流交往注入了新的活力。
去年8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这份重要文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台湾问题的由来和现状,阐明了我国政府关于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和基本方针。它的发表有助于国际社会全面正确地了解台湾问题的实质和我国政府的立场,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今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对台经济工作会议,认真总结了近年来对台经济工作。江泽民、李鹏等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不断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根据两岸关系的现状,前不久,海协负责人首次赴台与海基会负责人会谈,寻求加强两会合作、增进双方互信,发展两岸关系的新共识。会谈取得多方面成果,对当前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在科学地分析了两岸关系状况、国际形势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两制并存充分考虑了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同胞的实际利益;高度自治旨在让台湾人民更好地当家作主;和平谈判可以防止相互间武力对抗。中国实现统一后,两岸可以携手合作,互补互助,发展经济,共同振兴中华。原来一直困扰台湾的各种问题,都将在一个中国的架构下得到合理解决。台湾同胞将与祖国其他地区的人民一道,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我们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祖国统一的步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终将实现。
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我们轻轻地吟诵那不朽的碑文。透过周恩来总理苍劲的笔迹,我们仿佛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那一代伟人的身影。我们相信,“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慨叹不会属于我们,因为,我们亲爱的祖国必将、也正在走向和平统一的明天!


查看完整版本: [-- 祖国,走向和平统一的明天——“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