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阅读
  • 0回复

和平之路——中国国防工业的历史性跳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3-12-08
第1版(要闻)
专栏:

  和平之路
——中国国防工业的历史性跳跃
新华社记者 贾永 本报记者 曹焕荣
和平与发展上升为全人类的主题。
在这一时代潮流面前,15年前便实施军转民战略的中国无疑是先行者。沿着利用军工技术造福人类的和平之路,中国国防工业奉献给人类的,是一座令世界注目的丰碑。

15年前,一般人对军转民还有些陌生,我国军工企业那时的民品产值仅占8.1%。如今,人们几乎每天都在享受着和平利用军工技术的成果。
全国照相机产量的1/5来自军工企业,摩托车产量的65%为军工厂所造。北京大街上触目皆是的“面的”,运量已经和整个地铁相差无几,在这一片流动的“明黄”色中,四分江山兵器厂家占其三。就连我们平日吃的馒头,穿的衣服,也渗透着军工技术的成果,我国采用核辐射技术,培育出农作物新品种325个,每年增产粮食40亿公斤,棉花2亿公斤。过去造军舰、炮艇的船舰基地,如今可以生产出巨型民用货轮;过去造枪造炮的兵工厂,如今承担了宝钢200米巨型烟囱、世界第一斜拉桥——杨浦大桥的钢结构等工程。人们记忆犹新的“澳星发射”、北京电子对撞机,以及国家重点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同样都是国防尖端技术向民用转移的辉煌范例。就连国防科技大学去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的第一个用户,也是国家气象局。军工企业与麦道公司合作生产的大型客机已跃上蓝天返销美国。
1985年,我国的技术市场尚在艰难的孕育之中。这年3月,在杭州举行的首届军工技术转民用交易会以现场成交3200项技术转让,成为技术市场日后诞生的催生婆;而一年后在深圳举行的第一届中国技术交易会,则标志我国告别单纯的技术进口国,走向输出技术的新天地。国防工业系统6个部门的千余项高新技术,得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的青睐。
军转民为我国赢得的又何止这些。
今年7月在香港开幕的’93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展团以参展品种众多、7天创造25亿美元的成交额,成为此次博览会的头号新闻。中国官员宣布:实行军转民战略15年,中国军工企业民品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0%。所开发的民用产品涉及20多个行业和领域,运销五大洲30多个国家。1992年,军工企业中民品产值已经超过70%。

上述一切使与博览会同时举行的’93香港军转民国际研讨会多了个热门话题: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何以在短短时间内创造如此显著的成就?
回答各国专家和记者提问,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的名誉理事长怀国模有些动情。他清楚,是邓小平三次重大决策推进了中国军转民的三次历史性起跳,走上了今日之辉煌。
1978年底,就在那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确立全党工作实现重点转移之后,国防科技工业向何处去的问题,摆到中央决策层的议事日程。
30年艰苦创业,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拥有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程人员和精良的仪器设备。这样一支力量,无疑将对国家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一次重要会议上,邓小平全面阐述了调整国防工业的十六字方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
这是洞悉世界风云的人才有的远见。它来自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的正确判断。他预言:世界大战20年内打不起来。
一个预言,使我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前得以超前反应,从临战状态转向和平时期的轨道。16字方针的提出为和平时期国防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国防工业从此开始了面向经济主战场选择生存之道与发展之路的二次创业。
1985年夏,邓小平作为战略家的气魄和远见又一次震惊世界。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这位三军统帅轻轻伸出一个指头,向世界宣布:中国军队减员额100万。他同时指出,国防工业要发挥设备、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入到整个国家建设中去”,“空军、海军要腾出一些机场、港口搞军民合用”,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
因为邓小平的这一魄力,2546项军用技术被解密。一批封闭了多少年的军事重地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短短几年间,军工企业先后投资30多亿,建起了475条民用生产线,与此同时,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决定,将军转民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又一次为军转民的历史性跨越提供了机遇。军工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着力探索股份制、中外合资等多种经营形式。以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为标志,业已全面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国防科技工业,如同前几年跳出深山、跳向沿海、跳到海外一样,再度赢得巨大经营空间和发展空间。
然而,中国军转民的三次起跳并非轻而易举。尤其是在国防工业中占据相当比重的三线军工企业,由于地处西部、交通不便等原因,在军转民伊始曾经历过不小的阵痛。但由于中国政府一贯注重实施军转民战略,三线企业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很快度过了转轨之初的阵痛。随着国务院对地处云贵川陕等偏僻山野军工企业所采取的关、停、并、转、迁等一系列调整改革的实施,三线企业已完成100多项重大技术改造,开发出60多种名优新产品,“七五”期间决定调整的121个单位如期完成,产值比调整前增长158%,利税增长124%。“八五”期间将要调整的115个企业顺利展开,1992年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比1990年增长97%和43%。除70多个企业全部或部分搬迁外,800多个企业在沿海开放地区兴办了1200多个“窗口”,与从大后方到经济新生带的转变相同步,山村包围城市直至重新占领城市的格局正在形成。经济学家预言:军工企业这个“龙头”一经抬起,整个西部经济的“龙身”将随之起舞。

联合国裁军署一位官员在北京军转民国际讨论会发言时说:和平利用军工技术,“美国知道怎么搞,但不想搞,苏联想搞不知道怎么搞;中国搞了10多年,取得很大成绩,别人却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搞的……”
这是1991年。这种评价无疑是正确的。
两年过去,伴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各国战略的调整,和平利用军工技术造福人类正在上升为世界性的共同课题,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致信’93军转民国际合作讨论会称“军转民是联合国的一个基本目标”,“联合国大会充分强调追求这一重大目标的重要性”。
一枝独秀的我国军转民经验备受各国重视。俄罗斯领导人责成专门人员研究中国军转民经验,寻求数百家军工企业的出路;90年代迄今为止的4次国际性军转民会议,均邀请中国介绍经验,去年12月,在美国召开的美俄“军转民”研讨会特邀中国代表参加。大会主席威廉佩里称中国“军转民”做得最成功,足堪美、俄借鉴。
1993年7月15日,包括中、美、俄在内的18个国家和地区参加’93军转民国际合作讨论会的代表一致通过军转民香港宣言:
“世界和平和持续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渴望。裁军与和平互相促进。军转民是巩固裁军与和平不可缺少的环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