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阅读
  • 0回复

在“不可能”面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01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大潮人物

  在“不可能”面前
本报记者刘鲜日
谁也没想到,一个人们梦寐以求了40多年的产品,经过一家公司的科技人员短短两年时间的探索,变成了现实。记者闻讯赶往甘肃兰州实地探访,创意人王文祥说了一句大实话:“逼出来的灵感往往能导致大的成功。”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92年下半年,甘肃省城市集体工商公司虽然只有4年历史,却累计亏损达220多万元。这时,走马上任总经理的王文祥只得靠跑贷款来维持这个企业。好不容易从银行贷到900多万元想搞硅铁冶炼,却又赶上经济紧缩,工程上不去,钱赔了进去。
茫然之际,江苏有家企业正准备从甘肃收购硅钙渣搞研究性开发,王文祥主动找到客户,签下长期供货的合同。然而,事情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顺利。他们贷款收购的2400多吨硅钙渣只发出了400多吨,便因对方的资信问题而终止了供货。剩下的2000多吨硅钙渣压在仓库里占用2000多万元的资金不说,没有客户需要就是一堆废品。
说来也巧,王文祥听说这种硅钙渣可以通过电炉还原冶炼硅钙,便同公司的科技人员一起展开了周密的调查咨询工作。结论是肯定的。但如果按传统办法冶炼,含钙量一般达不到行业的31%的标准。按每个含钙品位400元计算,即使含钙达到31%,每吨的卖价也只有1.24万元,扣除成本以后几乎无钱可赚。
王文祥一边算着帐,一边忽发奇想,能不能把硅钙渣与矿石按一定比例掺和冶炼?他请教有关专家,回答是:理论上尚无从阐述,恐怕不可能。
在一次去北京的火车上,中科院一位搞化学的专家给王文祥打了气:可以一试!回到兰州,王文祥带领科技人员租用兰州钢铁公司的半吨炼钢中频电炉,开始了试验。他们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积极探讨民间制造氧化钙的科学原理。不久,他们炼出了闪着黑色光泽、敲击有金属声的硬块。他请来各路专家,大家一致断定:这就是硅钙。不过,含钙只有8%,远远不合标准。
既然摸到了头绪,就要搞好这个产品。于是,他们反复进行配方,炼出的硬块含钙量竟然越来越高:14%、24%,30%……1994年7月28日,奇迹产生了:该公司在永登县苦水钢厂炼出的硬块含钙竟高达50%,大大超出了我国的部颁标准,比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意大利35%的标准,还高出了15个百分点。
消息传出后,专家们不大相信。一个月后,王文祥却又出人意料地在兰州市雁滩乡的土炉子里炼出了含钙达39%、43%、47%、69%,最高达73%的黑色硬块。
于是,中科院兰州分院再一次对此进行化学分析,兰州大学物理系开始物理测试,甘肃省地矿局也开始搞金属分析。不出一个月的时间,大家的结论一致——确实是硅钙,并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高品位的硅钙合金!
高品位硅钙合金的问世,在国内外专家和同行中引起了轰动。专家断定,这种产品一旦大批量投产,将改变我国冶金、钢铁、航空航天及军工等行业所需优质钢、特种钢和特种合金材料生产的命运——超高精度和超硬度的材料均可以通过这种产品的作用而生产出来。
现在,韩国、日本及西欧一些国家已经发来了大批订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