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名胜古迹觅佳句——读《晚晴楼主名胜古迹楹联集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29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广角

  名胜古迹觅佳句
——读《晚晴楼主名胜古迹楹联集锦》
杨连仲
有关名胜古迹的楹联,颇有研究者,不是很多。而专门创作者,更为寥寥。许多是一知半解的,但能够讲出子丑寅卯来,就很见功底了。由此可见,传世于今的著名楹联,常常是文人墨客吟诵书题的绝妙佳词,又是文物考古工作者竞相研究的一个课题。天津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湖南诗人、湖南诗词学会、湖南楹联学会顾问田翠竹老先生所著《晚晴楼主名胜古迹楹联集锦》,是一本选题新鲜、别树一帜的诗词艺苑类专著。
林从龙先生评述这本《集锦》,简列了田翠竹老先生楹联的主要特色:“立意高、气势足、诗味浓、对工严”。从中不难领略老先生的艺术风格。
写好一幅楹联,不单单应具有生活的底蕴、扎实的诗词写作技巧、丰富的生活阅历;且须具有历史、地理、人文、考古等各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它们是方方面面的有机联姻,是凝聚了的艺术结晶。在这方面,《集锦》显见其长。如为北京大观园潇湘馆创作的一幅楹联:“泪珠是珍珠,好姑娘:不哭或少哭;宝玉本浊玉,这男子:多情又无情!”寥寥26个字,即把人物之间的关系、特征、特殊环境的特殊性格等,烘托无遗。假如没有对《红楼梦》这一名著深熟的基础,假如没有对贾、林两个主人公的性格把握准确的技巧,是不会写出这样的佳句的。
出玉精雕而细琢,荆棘丛中索新径。用这两句话概括老先生多年创作遵循的信则,并不过分。用他的话说:“余所谓‘新’,其义有三:不拾古今人牙慧;不剽窃他人只言片语;不作通用体,即一联既可题张飞,又可题岳飞;既可题西湖,又可题东湖”。这“三不”,正是他创作中“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可贵境界。楹联收进的220幅作品,通篇都鲜明地突出了这种“创新意识”。历代的文人墨客,参观、敬拜曲阜孔庙的不少,所题楹联,也各显风骚。而田老先生,另辟蹊径,独有一幅在其间:“宣尼若不删订六经,何处觅中华民族文化?杏坛早已昭告天下,此间有东亚炎黄子孙!”这里,“宣尼”指孔丘;“杏坛”,在孔庙大成殿前甬道正中,是孔子讲学之所。无论从对仗、意念,还是遣词造句、凝练,都令人折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