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1-30
第5版(理论·学术)
专栏:学术动态

  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
值甲午战争一百周年之际,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及威海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甲午战争国际学术讨论会不久前在山东威海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我国海峡两岸和日本、韩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代表一百多人。中外学者通过重温甲午战争的历史,围绕着甲午战争与近代经济、军事、文化、国际关系和人物评价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讨论。现将有关的几个问题综述如下:
关于甲午战争与近代经济的问题,是过去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一种意见充分肯定了甲午战争前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认为经济的发展同政治的改革不相适应,以至于封建专制体制严重阻抑着中国近代化进程,导致了甲午之败。另一种意见指出,就中日双方在甲午战前的经济实力而言,中国优于日本,造成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不在于经济方面,而在于清政府的避战主和与消极防御。对于甲午战后外国资本的扩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全国性范围内所发起的非常猛烈的利权攫夺竞争,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战争“赔款”对清政府的财政影响至巨,无异是雪上加霜。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列强经济扩张虽对中国经济带来极大危害,但在客观上又一定程度地刺激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表现于近代交通网络的建立、新型企业的大量创办和农产品商品化及手工业向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转型等方面。
对于从近代军事的角度去研讨甲午战争,素为治史者所重视。以往多侧重于研究海陆战,且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这次讨论会则集中探讨了军事战略学和海防观等问题,从而拓宽了研究领域。有的学者认为,从军事战略学的高度评析甲午战败的军事原因是必要的,由于清政府在国防发展战略上的失误、战备工作迟缓、战略筹划不善、对海军使用不当和清军军事素质低下等因素,导致了中国在战争中的失败。有的学者指出,北洋海军之所以被毁,有其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的深层因素,内在因素为中国一向重陆轻海,外在因素为建立一支近代化的海军有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有的学者对中国近代海军的海战理论状况进行了考察,认为海军作战理论的低下,制约了北洋舰队在甲午战争中的作战指导问题。
从文化的视角与层面来研究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这次会议的一个新特点。一些学者指出,以往对于甲午战败原因的分析只从政治的、军事的角度来看是不够的,应当对文化的深层原因予以重视,正是晚清那种残留的天朝上国心理所形成的封闭心态以及“华夷之辨”、“夷夏之防”等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蒙蔽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之对自己、对世界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影响和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使中国失去了发展成为一个强国的机遇。经过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刺激,才加速了中国进行自我反省和根本变革的步伐。于是,中国人开始摈弃过去那种盲目自大或麻木不仁的心理状态,并从日本崛起的事实中更强烈地感到必须“因变致强”,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有了新的觉醒。
把甲午战争置于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加以研究,探讨甲午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是这次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时的欧洲列强,纵横捭阖,情况十分复杂,其中英俄之间的矛盾与斗争及其变化,决定和影响了甲午战争时期欧洲列强与日本、中国关系的基本局面,英、俄、法、德、美等国对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均程度不同地采取了或支持或纵容的态度。有的学者指出,甲午战争前后,远东国际关系的主轴是帝国主义争夺远东霸权,具体说就是西方列强争夺朝鲜和中国。甲午战前,清政府曾指望英俄调解中国与日本在朝鲜问题上的矛盾,却是一厢情愿,列强出于“利益均沾”的目的,对日本侵华给予支持,但甲午战争的结果则是日本侵略势力在远东的极大膨胀,动摇和改变了远东原先的国际关系态势,远远超过了西方列强的预先估量,使列强在远东地区新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到来。
人物评价依然是这次学术讨论会上引人关注的一个议题。与会学者除继续对以往研究较多的人物如李鸿章、丁汝昌、刘步蟾、方伯谦、光绪帝、翁同龢、刘坤一、张之洞等人进行了评述外,还对过去研究不够或属空白点的人物作了探讨,其中包括文廷式、宋庆、徐骧、徐建寅等甲午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和康有为、孙中山、廖仲恺等与甲午战争有关联的人物以及汉纳根、麦吉芬等参加过甲午海战的外国人,表明人物研究的范围有所扩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