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许昌专区纠正盲目提倡种小块丰产地偏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8-28
第2版()
专栏:

许昌专区纠正盲目提倡种小块丰产地偏向
河南省许昌专区在种“小块丰产地”中,曾发生了不计成本盲目投资的偏向,现正检查纠正中。种“小块丰产地”,有些地方曾收到过良好的效果,如鲁山苏殿选的十亩小麦,由于合理密植,每亩产量达四百五十斤;襄城县徐炳臣的二亩半丰产烟叶,由于改进了生产技术,每亩产量达五百七十六斤。像这些模范事例,对农民起了极大的示范作用。但有很多地方的干部,在“牲口合槽”的互助组和劳动模范、生产积极分子领导的互助组中,提倡种“小块丰产地”。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而是为了和其他地方竞赛“当模范”,因此就不替农民计算成本,盲目地动员农民过多地向丰产地投资。这样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产量虽有提高,而农民实际收入却减少,甚至还有赔本的现象。
例如宝丰县的王长林互助组,全组种有“丰产地”六亩,为了当“模范”,达到小麦高额丰产,盲目地大量投资:上好粪六十车,贷麻饼五百四十斤,买治虫药二百斤,密植种子用小麦九十六斤;以上合计折合小麦一千五百四十九斤,每亩化成本为二百五十八斤多,(人畜力加工在一倍以上不计算在内),今年实收小麦一千三百十七斤,每亩平均二百十九斤半。和成本相较,每亩赔了三十八斤半。而当地普通农民一亩地上三车粪(折小麦四十五斤),种子十二斤,共五十七斤,今年每亩虽然只收九十七斤,但扣除成本还可净收入四十斤。因此和当地农民一般麦地比较:王长林互助组一亩丰产地的成本,可种四五亩地。
王长林互助组内,有三个老年农民,曾不止一次建议“把粪均开点上”(因为是全组牲口合槽的公有肥料),而干部和积极分子却批评他们“保守”。结果是,“小块丰产地”赔本,大面积土地也因少上粪而减产了。“小块丰产地”的成本是互助组内每个成员均摊的,他们为这事背了债务,感到极为不满。
这仅仅是一个例子。据已了解的,在鲁山、宝丰、郏县、襄城县的每个区都有这种情况。如襄城县郭白乡,也有几个互助组因为种丰产地赔本而负债。当地干部这种不是帮助农民改善耕作技术,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获,而是不替农民计算成本,盲目地动员农民种丰产地的作法,大大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共许昌地委生产检查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