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人工智能研究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18
第11版(科技专页)
专栏:

  人工智能研究什么
汪成为
人们很难设想没有了计算机,世界将是多么落后无序和闭塞。
计算机的功能虽然强大,但实际上在使用它时又受到很大的局限。当人们想用计算机去解决某个问题时,必须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即:一、能用某种形式化的方法去描述这问题;二、能找到一个算法去解这个形式化了的问题;三、能在现有的计算机上实现个算法。
为什么会造成这一局限呢?原因是由于现在的计算机(或者称它为传统计算机)只是一个能对符号进行处理和运算的机器,只是一个能模拟人的部分逻辑思维的机器。但人类思考问题、学习知识、运筹决策并非都是算法式的,更不是都基于符号运算。在人类所学习和运用的知识中,并非任何有语义的知识都可以用算法规则表达的。钱学森指出:人的有意识的思维,除抽象(逻辑)思维之外,还有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
当前,人们为了使用计算机,不得不把头脑中大部分属于并发的、联想的、形象的、模糊的思维强行翻译成目前的(传统的)计算机所能接受的串行的、刻板的、明确的、严格遵守形式逻辑规则的机器指令。这种翻译过程不仅仅是十分繁琐和机械的,而且技巧性很强,因不同的机器(硬件)而异。于是,大量的非计算机专业的用户就只能求助于专业计算机软件人员了,请他们把我们本来用自然语言和声、图、文等多种信息媒体很易表达的问题和想法翻译成一般用户很难理解、但机器的硬件会执行的软件了。这样,在真正的用户和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就存在着一条鸿沟,被求解的问题越综合、越形象、越直觉、越模糊,则用户和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鸿沟就越宽。
近40多年来,由于电子元器件制造技术和工艺的飞速提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和存储容量按照指数的速度在增长,但构成这种机器的基本机理和体系结构并未跳出传统计算机的范式。减小鸿沟的重任几乎都由软件承当了,这种现象终于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引发了所谓的“软件危机”,并且成了阻碍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发展的“瓶颈”。
因此,近30多年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试图解决这个困难。一方面是揭露智能和大脑的工作原理,另一方面是研制更接近人类的解题、求知、学习、判断规律的计算机。这就是当代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范畴。
自1986年确定“智能计算机”为我国“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信息领域的主题项目以来,我国各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在863计划和其他一些研究开发计划的支持下,已经在人工智能领域内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例如,在形象思维、开放逻辑、定理证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等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方面;在智能软件开发环境、程序设计自动化等智能软件的研制方面;在高性能工作站和智能化的人—机接口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
尤其令人鼓舞的是,由于我们较好地遵循着“需求牵引、理论领先、技术推动、扬长避短”的指导思想,和“在理论上敢创新、在技术上有突破、在应用和产品上求效益”的所谓“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近年来我国研制成的“曙光一号”计算机、普通话和个别地方话的语音识别系统、印刷体汉字和手写汉字识别系统、图纸识别系统、中—英机器翻译系统以及多种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已显示出可喜的应用和经济效益。
让我们对人的智能的原理认识得更透彻些,让现在的计算机逐步地变得更聪明一些,让人类和未来的计算机系统间建立起和谐互补的人—机环境。当人们在这样的人—机环境中工作时,人和机器的智慧将得到同步的增长,人和机器将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长处。这就是我们研究人工智能的目的所在。
   (本文作者系863国家高技术计划计算机专家组组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