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市场经济对高教改革的促进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19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笔谈

  市场经济对高教改革的促进作用
北京市高教研究所管庆智王思敬
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必然反映,高等教育由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更密切更直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高等教育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步伐。
    一、促进高等教育的结构改革
与市场经济的需要相比,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够合理主要是两个问题:1.高等学校不是完全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布局,存在着人为地按所谓行政区域布局的不合理因素;2.高等教育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与经济建设有差距。学科和专业建设过于强调自身的单向的体系性,缺乏灵活调整的弹性和与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高等教育结构的不够合理,主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高等教育结构提供了先决条件。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将由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影响,高教系统与社会其它系统的关系由“我来办,你来上”逐渐变为“你需要,我来办”,这种变化比较直接、集中地体现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上。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解决人才培养的长期性与市场需要短期性的矛盾,各高等学校纷纷实行了弹性化的专业结构和建设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群”;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的转换包含着地方经济自主权的扩大,新的区域经济结构正在逐渐形成,这就必然伴同着高等学校新的布局的产生。事实上,沿海省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在这方面已经有了较大动作,不少地区也在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各校联合,发挥整体优势。
    二、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高等教育体制中办学体制是核心,投资体制是关键。在计划经济下,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的办学和投资体制。这个体制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曾经发挥过积极、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它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忽视了地方办学和全社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特别是忽视了作为办学主体的高等学校面向社会办学的自主性。这就造成了办学社会化程度低,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不高,社会各方面既无参与办学的责任和义务,又缺乏资助办学的渠道和办法;同时也造成了高等学校缺乏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动力和能力,一切依赖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在相当程度上直接与服务对象发生关系,而不是仅仅面对“计划”。“适应市场需求,求得生存发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也就成为高等学校的必然内在要求。同时因为自主权的扩大,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直接参与办学成为可能。
    三、促进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格和模式改革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计划经济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全部由国家规划,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着中间环节。这样就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一定程度的脱节。其中有三个问题比较突出:1.人才培养的规格比较单一,不适应培养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要求;2.人才培养的模式比较单一,注意校园内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对实践性教学有所忽视,培养出来的人社会意识、实际经验和相应专业的应用能力较弱;3.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渠道不畅,生产现场不能充分发挥其课堂教学无法全部完成的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工作经验、提高道德水平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已经应用于生产实际的新科技也不能及时反映在教学中。实行市场经济以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直接面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大大加快了改革与此不相适应的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的步伐。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打破整齐划一的模式,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了社会需要的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培养,并根据学科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培养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和相应的数量更多的企业合作,在进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