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7阅读
  • 0回复

小剧团火爆京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14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小剧团火爆京城
李战吉
进了冬季,北京的舞台却簇拥起一团火热。全国话剧交流演出的帷幕刚刚拉开,小小的佳木斯艺术剧院话剧团(“佳凤”话剧团)也悄悄地开进了北京。
走进人头攒动的礼堂,乍一看,不由你不吊起一颗心——台上是几张单调的桌椅,台下是一群唧唧喳喳的学生,剧团带来的无场次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又是负载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这台戏可咋个演法?
不料铃声一响,大家却全都进了戏,就连A段戏、B段戏的时空交错,台上戏、台下戏的角色转换也没有妨碍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睛。事是发生在学校的事,人是生活在学生身边的人。这出戏通过母女情、父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祖国情,形象地提出了家长应该如何爱孩子,如何启发孩子们把“信心留给自己,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这个全社会都在关注的课题。台上,一位溺爱孩子的家长汗流满面地替女儿打扫教室卫生,台下爆起了哄笑;台上,饱经风霜的父亲吞下了儿子的退学报告,从怀里掏出一把零钱拍给热泪纵横的孩子,台下响起了抽泣;台上,祖孙俩抻直了五星红旗,高喊出“我是中国人”,台下伴着音乐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在一片如火如潮的掌声中,校长走上台去,孩子们跑上台去,家长们拥上台去。他们的眼里都噙着晶莹的泪珠。孩子把心爱的红领巾献给演员,说没想到话剧会这么好看。校长、家长盛赞这出戏是送给孩子们的最好的礼物。在这样的剧场里,我才深切地感悟到什么是艺术的魅力。难怪有的校长深夜赶到剧团的住处联系订票;有的学校热诚邀请演职员到校座谈;有的家长连着看了两场戏还舍不得离去;12月9日在中南海礼堂演出时,杨汝岱、高占祥给予热情赞扬。
不是亲耳听到,谁也不会想到话剧团的18棵“东北松”是靠自筹的1800元钱作差旅费从黑土地来闯京城的;不是亲眼看到,谁也不会相信演员们会住在一天12元的旅馆地下室。剧团团长曹玉坤告诉我,为了节省开支,搭小台用的是演别的戏时留下的旧木板,做桌椅用的是一家公司的下脚料,演员上台穿的是自己的服装,排演这出一个半小时的戏,才投入了2000元;而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看上戏,他们不跑大剧场,而是扎根到学校和工厂的礼堂,定的票价只是一个高级冰激凌的价钱。
话剧团开进北京,不是参赛评奖,不是慰问演出,而是在摸索一条走向市场的路。进京后,他们一没要红头文件,二不搞新闻爆炒,而是靠自己的戏和艺术工作者的真诚跑单位、串学校,把观众吸引进剧场,滚雪球似地滚出了一个大市场。从10月19日到北京,在两个来月的时间里,他们演出了近百场戏,1000座的礼堂场场爆满。
戏悄悄地演“火”了,剧团悄悄地挣钱了,可是他们却并没有长舒一口气。他们边演边修改,要努力把戏磨成精品,把戏演到海淀、丰台、全北京,演到上海、深圳,演到一切想看戏而又没有戏看的地方。在通向礼堂的街道上,演职员们边谈笑边走着,不时地会遇到一些看过戏的孩子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这个戏的导演、艺术剧院副院长孟庆生若有所思地对我说:“剧团的生存靠剧团,话剧的发展靠话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路就在我们的脚下!”(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