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我看《康熙大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3-16
第8版(副刊)
专栏:

  我看《康熙大帝》
孟繁树
玄烨八岁登基,在位61年。作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中的一员,他的文韬武略、丰功伟绩,乃至科学造诣和艺术修养,在历代帝王中都属于出类拔萃者,称得上是一代英主。《康熙大帝》将玄烨作为正面主人公来刻画,并较全面地展现了他的文治武功,这不但有利于观众认识一位有作为的封建政治家的形象,而且会使观众对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这个角度看,《康》剧的选材和立意都是很有见识并值得称道的。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人们自然会从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样两个方面去要求它。应该说,《康》剧在历史真实方面是经得起推敲的,这主要取决于它所刻画的主要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事件都是有史为据的。且不要说,玄烨、孝庄太皇太后、苏麻喇姑等宫廷系列的人物都真实可信;就是围绕着玄烨与权臣鳌拜在权力的角逐中所发生的几起重大事件,如顺治皇帝任命四位辅政大臣,玄烨纳顾命大臣索尼的孙女为皇后以增强皇族的实力,以及玄烨智擒鳌拜等情节,都是对历史的真实再现。因此可以说,编导者对历史真实的严格把握,不但使该剧获得了稳固的根基,也增强了这部作品的历史感。
当然,《康》剧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和必要的艺术虚构与夸张,这主要表现在编织故事和刻画人物形象两个方面。
从故事编织的角度看,《康》剧的编导者显然对长篇电视连续剧的特点有很深刻的理解,在《康》剧第一部里,编导者删汰了许多纷繁的历史事件,而将玄烨与鳌拜的矛盾加以突出,并使这场宫廷内部的斗争成为贯穿全剧的主线。由于这场斗争的性质不仅威胁到玄烨的皇位问题,而且这场斗争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条矛盾的主线不仅具有历史的深度和艺术的力度,而且敷衍出许多动人的情节和故事。
《康》剧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玄烨和鳌拜这两个形象。随着鳌拜对权力的野心的不断膨胀,玄烨与权臣的矛盾冲突也日趋激烈和复杂。编导者很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剧中既写出鳌拜在攫取权力过程中的咄咄逼人和不择手段,又写出不谙权力之争而且缺乏驾驭之术少年天子的无奈、屈辱和愤怒。这之中鳌拜草诏、擅用御玺而置政敌于死地的一场戏,尤其惊心动魄,玄烨此时不但皇权的威严一扫而光,而且人格和尊严都被践踏,其屈辱和痛苦可想而知。然而,玄烨并没有在权臣的威逼面前退缩,为了生存和真正获得最高的权力,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这之中包括他通过拜伍次友为师而进行知识和智慧的积累与开发,通过重用魏东亭等亲信而蓄积力量。正是在这种险恶的政治环境和一次接一次的较量过程中,这位少年天子逐渐成熟起来,他不但具有了最高统治者应具有的心理和魄力,也具备了铲除政敌和君临臣下的韬略与手段,从而完成了从一个宗室子弟向一个真正的少年天子的转化。
权臣的形象在文艺作品中虽然并不罕见,但《康》剧中的鳌拜仍以鲜明的个性吸引了观众,这是因为演员在塑造这个权臣形象时,赋予这类集阴险、凶残、嚣张于一身的人物以鲜明的个性色彩,鳌拜的骠慓和蛮横使他区别于同类人物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比较而言,鳌拜周围的一些人物,如侄子、兄弟和谋士等等,就显得有些一般化或脸谱化了,这应该说是这部作品的不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