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阅读
  • 0回复

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及其对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01
第5版(理论)
专栏:改革热点纵横谈

  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及其对策
林沙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部分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着的亏损现象,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深入研究造成这种严重亏损局面的原因,制定积极稳妥的扭亏增盈对策,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要全面分析国有企业亏损成因
国有企业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性因素
目前,有一部分国有企业亏损是因为价格关系不顺,政府对其产品定价偏低造成的。全国范围内亏损集中的行业如煤炭、石油等主要受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亏损数额较大。这些行业的产品涉及到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是重要大宗物资,国家对其价格采取了特别慎重的态度。但是,在90%的消费品、70%的生产资料价格已经放开并且不断攀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仍由政府定价的那部分产品调拨价偏低,“高价进,低价出,两头受挤”,这部分企业发生亏损是不可避免的。
(二)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不合理因素
尽管已颁布了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但国有企业在经营机制上仍存在较严重的问题。首先,企业的自主权没有完全落实。国有企业政企不分,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受到很大影响。企业的设备更新、产品更新换代等不能顺利进行。其次,企业的经营责任机制不完善。企业虽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责任,但是,由于企业产权关系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就决定了企业可以继续端着国家的“铁饭碗”,还不具备承担经营风险甚至破产倒闭的责任。再次,企业的利益机制不充分。长期以来形成的“政府管企业,企业管社会”的局面改变不大,企业的社会负担仍然较重。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过去在旧体制下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逐渐暴露,导致当前许多国有企业负担过重,缺乏发展后劲,不能适应市场变化,陷入亏损。一是财政、债务负担重。据河北省统计,到1992年底,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长期借款余额高达300亿元;预算内工业专项贷款余额180亿元,其中逾期未还贷款39亿元;亏损未弥补挂帐17.8亿元,加上潜亏共计37亿元。二是冗员多,包袱重。一般企业富余人员都在20—30%左右,由于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故而难以推向社会。同时,离退休人员所占比重大,一般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都在20%以上,有的企业竟达1∶1。目前全国国有企业一年的公费保险支出达300亿元。三是设备老化,技术、工艺落后,消耗居高不下。当前许多亏损企业原来多为我国的骨干企业。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利润全部上交,折旧率低,不能进行重大技术改造,导致技术、设备落后,产品质次价高,丧失竞争力。
(三)经济运行方面的原因
去年以来,我国工业生产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过高,生产要素制约进一步强化,资源约束矛盾日趋突出。表现在,第一,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扬。国家相继调整了煤炭、原油、电力、交通运输等价格,两次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增加职工工资,企业自身难以消化这些增支减利因素,推动成本大幅度上升,致使一些盈利企业变亏或亏损增加。据河北省测算,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因原燃材料、电力、运输费用涨价和职工工资增加,多支付7.6亿元,占新增亏损额的88.4%。随着今年煤炭等原燃料价格全部放开和粮油价格的提高,将进一步推动成本上升。第二,金融形势严峻,企业资金供应趋紧,“三角债”呈抬头之势,资金拖欠增加,既加剧了资金紧缺的矛盾,又增加了企业的利息负担;同时亏损企业负债比例高,一般情况银行不予贷款,部分企业处于减产、半停产甚至停产状态。再者,企业流动资金主要向银行贷款,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负债经营,负担过重。
(四)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新的财会制度和新税制的实施,使一些企业由原来的盈利转为亏损或亏损增加。这是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改革后的新会计制度实行计提坏帐准备金、加速折旧、当期费用进入当期损益等新的核算方法,以增加企业营运资金,增强发展后劲,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成本费用,加上潜亏的暴露,造成帐面利润下降,亏损增加。据山东省统计,1993年全省预算内地方国有工业企业因实施新的财会制度共减少企业帐面利润13.26亿元,新增亏损5亿元,新增亏损企业250户。新税制的实施,总体上不增加企业的负担,但由于税制结构和纳税环节的改变,会增加部分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大了亏损。
(五)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
同样的外部环境,有盈有亏,说明企业并非无所作为。多数亏损企业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决策失误、程度不同的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这些都属于经营性亏损。当前,经营性因素影响企业效益不佳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对生产和经营缺乏严格的科学管理,劳动无定额,物耗没核算,质量无检验,奖罚不明,资金、设备、人力的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二是经营决策有时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盲目性,没有把握住发展机遇,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往往缺乏应变的果断性和科学性,不是犹豫不决,上马太迟,就是一哄而上,盲目生产;三是一些亏损企业的领导搞短期行为,在任期内抱临时经营的观点,片面满足企业职工的眼前利益,却不愿下力气搞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有的甚至躲在国家“政策性亏损”的保护伞下,对亏损抱无所谓的态度,思想上既无压力也无动力。个别亏损企业领导的收入不但未减少,反而增加了。正是由于企业经营机制上存在弊病,产生出这些消极思想和消极行为,加之又没有有效的制约手段,这些亏损企业也就谈不上主动扭亏增盈。
应当指出,以往计划体制下企业亏损较少,主要是国家大量财政补贴和廉价的原材料掩盖了潜亏。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条件下,存在亏损企业是一种合乎客观经济规律的正常现象。它既是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的直接结果,又是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一种特征。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随着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如调整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及对原有的严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亏损企业的增加难以避免。但应当看到,造成当前国有企业严重亏损局面的诸多因素中,正常性亏损因素与非正常性亏损因素同时并存、相互交错,应该加以科学的分析,从中找出我国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的具体原因和解决办法。
二、从改革入手解决国有企业亏损问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长期低下的问题有了彻底解决的新的历史条件。但市场经济体制要通过改革去建立和不断完善。因此,只有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严重亏损问题。
(一)深化改革、转机建制是扭亏增盈的关键
亏损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付出的必要代价。现在的问题是,亏损没能成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动力,没能推动资产流动和重组。尽管有许多国有企业连年发生亏损,目前国家也不再给予财政补贴,但对亏损一般都采取了挂帐的办法,有的实际上是通过增加贷款的办法来弥补亏损。这种从表面上看企业对其经营成果承担了责任,实际上并没有承担亏损责任的做法,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我国现行的企业制度造成的。长期以来,束缚着国有企业摆脱亏损困境的政企不分的背后是政资不分,即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不分;企业自主权难落实的背后是产权制度不明确;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的背后是没有产权硬约束;企业行为不规范的背后是企业所有者缺位,等等。可以说,国有企业亏损的深层次问题无一不与现行的企业制度及其产权关系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扭亏的关键在于理顺产权关系,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法人实体,成为经济利益主体和承担经营风险的主体。这是市场经济对企业的本质要求,只有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才能成为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才能对市场信号作出积极反应,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
明确产权、政企彻底分开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与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经营分开,剩下的只有经营性亏损,实现优胜劣汰。当企业亏损时,不论是纯国有企业还是拥有国有资产的股份制企业,都要冲减企业的法人财产;如果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就要依照《破产法》的规定,实行破产,企业的经营者和全体职工都要受到失业等各方面的损失。与此同时,还必须解除产权进入市场的各种障碍,建立健全资产重组机制,不但逼着已有的亏损企业扭亏增盈,还可使经常出现的亏损企业不断获得发展的机会。
(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扭亏增盈的前提
政府要下大的决心彻底转变职能,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下放那些不该管的职能。这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不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就难以深入,扭亏增盈便无从谈起。具体来说,首先,政府要搞好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例如控制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否则,打乱了信贷、财政、外汇、物资体系的平衡,造成金融形势严峻,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工业企业就难以维持正常生产,更谈不上提高企业效益。其次,要搞好社会服务,实现政府办社会。只有抓紧社会保障制度和再就业机制的建设,尽快消除各种不平等的政策环境,把企业目前承担的办社会职能还给政府,才能让国有企业卸下包袱,轻装前进。再次,政府要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要运用产业政策调整产品结构,以减少因结构性矛盾而出现的大量亏损;同时,要在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制订扭亏政策,对于新兴产业的亏损企业,应予以扶植,促进其管理和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以实现扭亏增盈;对于衰亡产业的亏损企业,应采取转产或破产的办法。第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体制改革。深化价格改革,放开所有能够进入竞争性市场的产品价格,由市场调节,政府不再插手这些价格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和经营这些产品的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为企业平等竞争创造条件。
(三)抓内因是扭亏增盈的出发点
对于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向政府、向银行“等、靠、要”的陈规陋习,把着眼点放在眼睛向内、苦练内功的基点上。第一,转变观念,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必须置身于市场竞争的第一线,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努力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第二,重视产品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积极进行和完善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从多方面抓好质量工作;第三,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在企业自主权越来越大的情况下,企业更要“严”字当头,加强管理。重点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特别要强化成本管理、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和班组建设,同时要严格劳动纪律和工艺纪律;第四,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扭亏增盈更要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坚决走扩大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第五,发动群众,共同努力解决困难。要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自负盈亏的责任感;要采取发动职工献计献策、开展双增双节活动……等切实可行的措施,求得扭亏增盈的实效。
(四)加强领导是扭亏增盈的必要条件
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在企业内部经营机制还不完善、外部环境还没有理顺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亏损企业自身的力量来改善经营状况是有一定困难的。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扭亏增盈工作的领导。一是建立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强化负亏机制。要把扭亏增盈的目标层层分解到企业、车间、班组和个人,实行职工利益同企业减亏、扭亏挂钩的办法。二是采取有针对性的扭亏政策。要列出本地区、本部门亏损大户名单,逐个分析亏损原因,提出解决办法,限期扭亏减亏;对于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实行关停并转。三是继续筹集、使用好已建立的扭亏基金,扶植亏损企业扭亏增盈。近几年来,大部分地区建立了扭亏专项基金,支持和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取得了显著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当拿出部分资金建立扭亏基金,同各省的扭亏基金配合使用,共同扶持亏损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