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一位中学物理老师10年前开始收集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著作,引出了一段曲折感人的故事——搜书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4-19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一位中学物理老师10年前开始收集大学者钱钟书先生的著作,引出了一段曲折感人的故事——
搜书记
费锡强
不久前,逛书店购得10余种书,其中,有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是经增订的新版。
其实,大约在10年前,我就在一家书店的特价书摊上,淘到了这本书的旧版本。惭愧的是,当时的我正所谓“有眼不识泰山”,对钱先生的那些著名的“注”的精妙处还不及体会,书便束之高阁。
后来,在报刊上陆续看到周振甫、郑朝宗、舒展等人对钱先生的介绍,才相信“不识钱钟书,是中国人的遗憾和悲哀”。碰巧,在单位图书室里发现了80年代出的《围城》。这本外表毫不起眼的书一下子给我带来了从未有过的阅读快感,那些亦中亦西、庄谐并出、点铁成金的妙喻如串珠般地展现,还没将书读完,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是痛惜这等好书不是自己的。好在过后碰到了1985年重印的精装本,买到手后,便视若珍宝,竟秘不示人。几年后,随着电视剧的播放,《围城》也热起来,不少人找我借,我不能说没有,但又舍不得精装本,就又买了平装本借人。
通过邮购,我先后将《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也买到了。这几部贯通中外古今的著作博大精深、壁立千仞,不禁令人生高山仰止之叹。至今,仅读完《七缀集》,而对前两种著作,还只似在山脚下踟躇,但浅尝亦觉味殊,小叩即得大鸣。
相见恨晚的是《写在人生边上》。1986年时,曾在《读书》杂志上见到这本散文集的书评,文中所引句子虽是吉光片羽,却也见得其戛戛独造之势。过后,便把那些机智隽永的引语一一抄出,聊慰无书之苦。书是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3年底重印的,我依习惯直接向出版社邮购,但回复说早已售缺。
我不肯罢休,便鼓起勇气,直接给钱钟书先生写信索要。在这以前,我曾斗胆索得杨绛先生的《洗澡》签名本。不久,收到钱先生的回信:“锡强同志:得信感愧……《写在人生边上》数年前福建人民出版社重印一次,闻已销完,新版无期。少年戏笔,实不足观也。”书未见到,然而钱先生惠予的手书,足令我大喜过望。从信中还得知,钱先生当时“大病未愈,心力大减,久不动笔”,又使我为自己的唐突深感内疚。
对钱先生的“少年戏笔”,年少的我仍痴心不改。在1990年《博览群书》第八期上,我发出了求购信息,之后,收到的信不少,但唯一提到《写在人生边上》的是北京的乔继堂先生,不过,他是想我或许会得到好几本而再转让给他一本呢。
终于,到1991年时,这本让我访寻了5年的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了。首先看到的是乔先生寄赠的,紧接着,邮购的也到了,再接着,预订的也来了,不久后,又买了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的与《人·兽·鬼》的合刊本。这每一本都带给我特别的快乐,正如书中《论快乐》所说:“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
回想起来,我买“钱著”的经历,也够得上“发烧”级的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