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2阅读
  • 0回复

浅议科学与艺术之不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0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浅议科学与艺术之不同
陈祖甲
假如把文化看作一个大口袋,那么科学技术与艺术理当是囊中之宝物。两者有相通之处,相互启发、互为补充。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能拉小提琴;学过地质学、医学的鲁迅是伟大的文艺旗手。笔者曾访问过一位科学家,正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他的人生旅途和科学研究以支撑和动力。
去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与著名的画家黄胄先生联手,研讨科学与艺术的关联,以促进科学插上艺术想象的翅膀,使之更具创造力和生命力,艺术借助于科学的精细,使之更加完美。
然而,用李政道先生的话说,“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技术与艺术毕竟是两个范畴的事情,确有不少相异之处,相互不能替代。仅从其成果的评定即可见其差别。
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艺术的成果,都需要经过同行的评定才能确定其水平和价值。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六届“通业杯”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其评委都是作曲家、歌唱家,没有一个外行。科学技术比艺术所涉及的范围广,学科分类更细致,参加评审成果的更必须是同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最近作了进一步规定,申请基金项目的评审者必须回避本人或本单位申请的项目。不过,这同行也有讲究,生物技术的成果不能由物理学家来评定,医药学的成就还得由医药学家说了算。因为科学技术往往隔行如隔山,不是真正的同行容易把话说走了调,对成果评定不利,避免不了让伪科学钻空子。
对于艺术来说,成果评定之前自然是先看原作。有许多还举办晚会、展览会,让公众参与评定。每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节目、影视界的“飞天奖”、“金鸡奖”不都是邀请公众投票的吗?
科学技术成果的评定,无论是自然科学奖,还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星火奖”,却不是凭研究者的表演。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从来没有真正的科技成果是在成千上万观众观看的现场评定的。科技成果的评定依据的是研究者的科学思想、技术路线和精确的数据。这些是科研成果的生命之所在。艺术表演的运眼神、手舞足蹈都没有尺寸可量。科学研究的严谨慎密、精确扎实,对数据要求高度精确,有的精度可达到小数点以后多少位。这些数据还必须由国际或国家指定的权威机构检测才能定论。前几年美国一位曾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新的研究中塞进虚假数据。被同行发现后,他的研究结果被否定,本人作了公开检讨。科学就是那样严肃,来不得半点虚假,容不得一点人情。
与艺术成果评定不同之处还在于,对待科学技术的成果,不能光凭眼见为实,像到展览会上观看实物表演那样是不够的;也不能凭领导者一句话就定案,需要同行在相同条件下重复验证才能作定论。当年李政道先生和杨振宁先生合作,发现宇称不守恒现象,取得了打破宇称守恒定律、改进粒子物理学研究的结果。由于同行科学家吴健雄和一位美国科学家在不同的实验中得到验证,这项伟大发现才得到国际科技界的公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样,1989年,英美大学里两位科学家发现室温核聚变反应,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新闻报道沸沸扬扬。地球上的核物理实验室几乎都动起来了,有的说能复现,有不少权威的核物理研究机构却没有得到相同的结果。于是,研究虽在继续,首先发现的结论没有得到公认,也就不成其为正式成果。
论述艺术与科学之不同,本是行家们研究的大课题。笔者只是接触到一些现实,阐述自己的浅见。如果用艺术评成果的办法给科技研究结果打分,光凭表演,或由不同行、领导者、研究者本人评定,很可能被人钻空子,出纰漏,评出个虚假伪劣的“科技成果”。还是邓小平同志英明,早在80年代初,对一件科学是非案有个说法:科学上的是非,应当由科学家来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