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建基地兴科技架“桥梁”淅川农村区域经济筑起“半壁江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12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建基地兴科技架“桥梁”
淅川农村区域经济筑起“半壁江山”
本报讯河南省淅川县以荒山、荒岗、荒滩为重点,按区域发展经济,形成了规模效益。1985年以来,发展龙须草、辣椒、湖桑、柑桔等基地和牧坡改良总面积达121.6万亩。去年实现产值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3%,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淅川区域经济的发展起步于1985年,当时这个具有国家重点贫困县、最大移民安置县双重“头衔”的县,从省地理研究所、社科院、长江水利委员会等处请来专家学者,把197万亩荒山荒坡、58万亩丹江水面、近20万亩滩涂规划出4个经济开发区,即西部、北部12个山区乡镇的龙须草、牧业开发区;丹江水库库区及丹、灌、淇、滔四条河流沿岸的柑桔、湖桑开发区;香花、九重等四个土地瘠薄的丘陵乡镇的辣椒开发区;丹江水库的渔业开发区。
在建造区域产业基地过程中,淅川县打破乡(镇)、村行政区划,按经济区域安排产业格局,每年组织20多万名劳力治山整地。税务、金融等部门积极配合。县移民办、经济开发办为贫困乡村及移民村组无偿提供种苗,县、乡财政和特产、外贸部门联合补贴种养大户。与此同时,狠抓科技服务,全县组织农、林、牧、科教等单位100名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推广队,常年深入基层搞示范指导,全县形成100个科技示范村、1600个科技示范户,80%的农户有1至3人掌握了区域产业实用技术。
经过9年的努力,全县已形成区域产业基地265个,其中千亩以上湖桑基地18个、5000亩以上龙须草基地56个、千亩以上柑桔基地48个、万亩以上载畜草场10处。自1991年开始,淅川县先后投资2100多万元兴建了香花辣椒、龙须草等专业市场6个。县、乡、村职能部门围绕区域产业建立起“香花小辣椒集团开发公司”等各类公司68家,从种苗选购培育到产品加工销售提供全程系列化服务。(周首相梁明贵)
编后
 淅川县对“三荒”资源进行区域性开发,不到10年,所形成的200多个区域产业基地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淅川本是国家重点贫困县,他们的成功不仅给人以希望和鼓舞,而且为我们提供成功的经验,为各地的扶贫工作拓宽了思路。我国目前仍有8000万人没有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这些人口的脱贫,完全依赖国家是不现实的。像淅川那样,从自身的条件出发,搞各种形式的开发,在一些地方不失为一条成功的路子。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