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大山的儿子——记优秀农民企业家高胜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30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山的儿子
——记优秀农民企业家高胜春
陈勇鞠新生
在地处绵绵长白山脉的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大四平镇,高胜春的名字被山民们广为传颂。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状况,高胜春带领乡亲们苦战10余载,建立起辽东山区第一个大型企业集团——抚顺新大工业集团,使大四平逐步走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的康庄大道。
“回报家乡父老”
出生在大四平镇东升村的高胜春,两岁丧父,母亲领着他们姐弟4人艰难度日。是当地党组织的关怀和乡亲们的照料,他才得以上小学,读中学,念中专。1976年,21岁的高胜春从抚顺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大山里。
家乡是“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八山无木,一水无鱼,人均收入不足百元。高胜春下定决心改变家乡面貌。不久,他被推举为东升村党支部书记。他一手抓科学种田,一手抓副业生产,建起了村办果园、参场、小煤矿。
满怀志向的高胜春没有陶醉。1983年,受镇党委委托,高胜春毅然挑起了筹建镇办水泥厂的重担。他没日没夜地忙碌在基建现场,连相依为命的老母亲有病,都没能回家看上一眼,硬是在摸爬滚打中提前半年建起了大四平镇有史以来的第一座工厂,还节省资金50余万元。看着一批批山民放下锄把兴高采烈地走进工厂当上工人,高胜春心里比吃蜜还甜。他一鼓作气又提出再建一条年产4.5万吨水泥的生产线,带领有关人员南下河北、山东,北上吉林、黑龙江,考察论证设计方案。这些日子,他们的旅行袋里只装两样东西:一是设计图纸,二是方便面。到1993年,水泥厂共生产水泥42万吨,创产值7000多万元,创利税1700多万元,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600多人,成为抚顺市乡镇企业利税第一大户,产品被授予“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冒多大风险,我都心甘情愿”
大四平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下资源,仅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就达4700多万吨,而且煤质好、热值高,是冶金焦炭的理想原料。可是,于1986年建成投产的国有企业抚顺市孟家沟煤矿连年亏损,到1992年底,已累计亏损720万元,欠外债1100万元,540名工人连续17个月开不出工资,被迫停产放假。另一家计划投资4500万元在建的国有煤矿抚顺市徐家大沟煤矿,自1988年开工建设以来,由于建设资金不到位和材料价差无法解决,一直停停打打,到1992年7月被迫停建。
高胜春看着国有煤矿的困难状况心焦,他向上级提出:接收孟家沟、徐家大沟两个国有煤矿,促其起死回生,进而充分挖掘地区资源,大搞综合利用,形成原煤开采、精煤洗选、坑口发电、水泥生产的一条龙良性循环,带动第三产业和林业、副业等的发展,促进整个大四平地区的经济繁荣,为大四平人民谋幸福。
构想一提出,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高胜春是热昏了头,非把好端端的水泥厂赔进去不可。”有人道:“谁要是接那两个烂摊子,谁就是千古罪人!”高胜春的老母亲拉着儿子的手劝说道:“儿呀,妈整天替你提心吊胆,你别再接那些破烂摊子啦,让妈过几天太平日子好吗?”
决心已定的高胜春向有关领导敞开心扉:“我知道接手后的困难程度有多大,可我这辈子就想为家乡人民做几件实在事。我受多大苦,挨多大累,冒多大风险,都心甘情愿!”
1992年11月25日,经抚顺市体改委批准,以大四平水泥厂为主体,联合孟家沟、徐家大沟、马架子水泥厂3家国有企业和另外5家镇办、村办企业,拥有固定资产5100万元,职工2100人的“抚顺新大工业集团”成立了。
这个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集团一成立,高胜春便着手实施第一个奋斗目标:先后向3家国有企业投资904万元,补发工资,恢复巷道,启动生产,技术改造,并按乡镇企业管理模式对国有企业进行经营机制转换和三项制度改革。
“我的事业在大四平”
也许有人会想,作为名扬一方的新大集团总经理,高胜春该是腰缠万贯,挥金如土了吧?其实不然,高胜春生活之清苦,作风之俭朴,令人难以置信。
高胜春每月的工资仅是一线工人平均工资的70%,至今一家三代仍住在多年失修的3间旧平房里,天棚已裂开一道道口子,主要家具还是土改时分得的和他结婚时添置的炕柜。县、镇政府几次要为他翻修房子,都被他拒绝了。几年来,他应得的各种奖金不下10万元,都被他交给企业用于发展生产了,只有一年拿了与职工平均奖一样多的那部分。今年春节,一位在南方沿海做大生意的多年好友想以优厚的条件聘请高胜春与他共图大业,高胜春又一次谢绝了他。高胜春说:“如果想发财,凭我的经历和能力,我早就发了。我的志向是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造福一方百姓。我的事业在‘新大’,在大四平。”
1993年,因日夜奔波,操劳过度,高胜春胃出血的毛病又犯了,看着儿子呕出的鲜血,8旬老母急得一头栽倒在炕上。家境本不宽裕,妻子被迫卖掉两口肥猪,为高胜春买药治病,而高胜春却不让到集团报销医药费。
高胜春出门办事从不摆阔,常常是搭乘拉水泥、送煤炭的卡车,为此他要起早贪黑,他却说:“我一个人出门就占一辆小车,太浪费了,不能这么做!”他衣袋里揣着两种香烟,一种是高档的“红塔山”,一种是廉价的“力士”,出门办事,招待来客,他请人家吸高档的,自己吸“力士”,多少年来从不破例。
高胜春对自己如此严格,对乡亲们却慷慨大方。工人于桂喜妻子患精神病,家庭生活困难,高胜春主动捐款并号召大家都来资助于家生活。工人倪玉梅、车间主任初秀德的住房失火,高胜春又带头捐助,使两家盖上了新房。邢树金患病需要住院治疗,高胜春不顾自己也在病中,跑前跑后为其筹款,安排车辆。
新大集团一天天在发展,大四平地区一天天在变化,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为这些发展、变化做出巨大贡献的高胜春同志。今年3月,抚顺市委、市政府做出《向优秀共产党员、乡镇企业家高胜春同志学习的决定》。一个学习高胜春,加快改革开放,振兴区域经济的热潮正在抚顺城乡迅速掀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