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飞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5-30
第5版(理论)
专栏:

  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飞跃”
马忠臣
中国社会主义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可能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邓小平
一、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个飞跃”,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若干历史时期。在几十年探索发展的过程中,有过辉煌,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废除公社制,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农户逐步成了商品生产经营的基本主体,从根本上改造了农村的微观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取得了奇迹般的增长。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以往30年不可比拟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非农产业的迅速扩张,农村经济从单一的农业结构向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发展乡镇企业与农业有机结合的苏南模式,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前提继而实现股份合作制的温州模式,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创汇农业模式,以出卖转让土地为代价同时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的城市郊区模式,以农民生活“救济型”为主到农村经济开发型为主的“温饱型”模式等等。随着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农产品供应的全面好转,我国绝大多数人的膳食结构和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国内和世界银行有关资料表明,1993年,我国城乡居民每人每天摄入的热量,由1978年的2311大卡增加到2877大卡,蛋白质增加12克,脂肪增加17克,其营养水平已高于低收入国家而接近中等收入国家,为世人所瞩目。小平同志说:“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实践证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和体制,而且提供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有益经验。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个飞跃”,为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进而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实施“第一个飞跃”的必然结果,并为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小平同志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发展是我国农民的又一个伟大创举。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走的是农民破产进城的路子,而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不仅城市容量有限,而且农民破产、大量劳动力失业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不适合中国的国情,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解放了大批劳动力。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的情况下,这批劳动力转向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则成了“第一个飞跃”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经济逐步向非农化、城镇化发展,单纯农业劳动者向社会职业多元化发展,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向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发展,而且乡镇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成为国民经济中有生机、有活力的新的生长点。到199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9000亿元,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32000亿元,约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3以上、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1亿人多,超过了城市国有企业职工的总和,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以上。尽管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它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支生力军,成为为我国大中型企业配套的重要力量,成为发展我国小商品市场的骨干。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新型的中小城镇并且正在扩而大之。同时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多数转向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少数劳动力补充着城市劳动力资源之不足,不仅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着城乡二元结构的面貌,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由封闭型、地方区域型向开放型、国内市场一体化、集团化和国际化发展。一些外国专家把中国的乡镇企业喻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又一奇迹。
由于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长期存在,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民信息不灵,服务体系不健全,因此,大批农民进城也带来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要靠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有隐蔽性,不像城市失业人口那样具有明显的社会压力,但绝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至1993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亿人左右,到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将达到5亿人左右,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左右,如果按前15年平均每年向非农产业转移500万人左右计算,加上目前的1亿多一点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将达到1.5亿人左右,引导不好,不仅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亦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在于逐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在于逐步加快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进程,在于逐步改革现行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比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国家低7个百分点,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给予农民选择就业的自主权,为实现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二个飞跃”创造条件。
三、逐步实现“第二个飞跃”,是今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从“第一个飞跃”到“第二个飞跃”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由于全国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这个过渡时期有的地方长些,有的地方短些。前15年我国农村改革的实质性进展在于经济机制的转换。同时,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绝大多数农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使农村市场得到了全面发育。再加上国家调节农村经济的宏观改革正在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和立法手段为主,使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全面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阶段。
农村改革的实质性进展,一方面说明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已经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个飞跃”,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说明,目前农村改革仍处于新旧体制的转换阶段,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负担过重,城乡收入差距与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预期不好,政府的供给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应成为90年代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据有关部门测算,到本世纪末实现农民生活小康水平,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200元(1990年不变价),这就要求农民收入从今年起每年递增6%以上(扣除物价增长因素),这是一个相当繁重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的长远战略目标是逐步实现“第二个飞跃”。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这是很长的过程。”不是在短期内可以全面完成的,要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时期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由于农村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城乡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农村经济的改革受财税、金融、投资、外贸等体制改革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实施农村改革“第二个飞跃”,不能采取单项推进的办法,应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设计,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方针。一是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对主要农产品价格采取保护政策,同时建立粮食专项储备体系和风险基金制度;二是采取新的结构调整政策,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避免一些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因忽视农业而减缓工业化进程的教训;三是逐步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使农户土地使用权长期化。为了避免土地经营规模狭小且地块零碎,不利于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提倡在土地承包期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同时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为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生产社会化创造条件。这是逐步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二个飞跃”的前提条件。
目前,从全国情况看,生产力比较发达,农业劳动力绝大部分已转向非农产业,群众有要求、具备规模经营条件的应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实施规模经营,但这是少数,多数地区尚不具备这个条件,况且还有8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因此需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进行,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