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阅读
  • 0回复

节日三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01
第8版(副刊)
专栏:

  节日三题
程式如
儿童节又来了。对于孩子,这是欢乐的节日,对于成年人,我感到更像是个反省日。人们总得想一想为孩子们做了些什么。职业习惯使然,我常会环顾一下儿童艺术影、视、剧的境况。
首先想到的是电视。在有关部门的组织推动后,前几年,儿童电视曾一改以前零零落落的惨淡经营,达到过年产164集的高峰,制作出《小槐树》、《十六岁的花季》、《我有一片辽阔的蓝天》、《凡人神曲》以及《少年毛泽东》等优秀电视剧,呈现出较为兴旺的景象。但是,近两年里数量大跌,在年产6000集电视剧总量中,为儿童拍摄的不足百分之一。目前,我国共有两亿多台电视机,如按半数电视机前坐一个儿童计算,就有一亿小观众。如此庞大的观众群,只得以更多的时间去看匪警片、侦探片以及在一些“戏说”历史人物的连续剧中消磨时光了。那么,能否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集中人才与物力,抓紧作出有导向性的生产规划呢?
其次,我想到电影。就我所知,刻画当代儿童精神风貌的《我的九月》,反映少年理想追求的《普来维梯彻公司》,描写幼儿与长辈亲情的《天堂回信》以及将漫画和电影结缘的《三毛从军记》,都显示出当今电影工作者思想的深邃与艺技的娴熟。电影工作者最大的苦恼是拍出片子送不到孩子面前。有关部门如何联手打通发行渠道,使小观众能和影片见面,这是当务之急呀!
最后想到的是戏剧。当话剧跌入低谷之时,全国20多个儿童剧院(团)却一直保持着旺势。4年前,哈尔滨儿童剧院仅在上海一地连续演出《少年周恩来》即达500场。去年,各地儿童剧在上海展演,观众达40多万。这些事实足以证明儿童对戏剧的钟爱。这几年创作的《魔鬼面壳》、《长城有个黑小子》、《红蜻蜓》、《潇洒女孩》、《陈小虎》、《山那边》等展示了这支队伍的风采。然而,我们又看到儿童剧舞台对于童话、历史故事的兴趣越来越浓,描述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剧目却越来越少,这是否又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呢?
再过6年,历史就将跨入一个崭新的世纪。面对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人们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在当代少年儿童身上,考虑着如何培养他们成为能经受风雨的既有健壮体魄又有健全心理素质的接班人。前者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诸如营养品、服装、玩具等都已更新换代、琳琅满目;而后者却还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更没有赢得政策的倾斜。儿童电影、电视、戏剧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铸造着未来民族性格的熏陶作用,我以为,怎么来高度评价,也不会过头的。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小兵张嘎》、儿童剧《马兰花》用时间证实了它们的美学价值,堪称精品,也是那个时代的艺术经典。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变革动荡着少年儿童的价值取向,思想呈现着复杂多变的趋势。在多种传媒的影响下,在各种外来文化意识渗透中,儿童影、视、剧不能再满足于量中求质的生产,而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儿童艺术的精品是艺术家心智的结晶,是他们生活的感悟和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对儿童心理生理特点的把握的巧妙结合,而其中,对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感悟,对新时代造就出的新的儿童品质风貌的发现与把握是一切之本。我相信,艺术家们会以更新更美更精致的作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