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闷老倌的书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6-21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市场故事

  闷老倌的书包
殷陆君刘生康
“当学生是细伢子们的事。”参加知青场农函大的青年人见着背个黄书包的闷老倌,总爱重复这句话。这话原是闷老倌自己说的。开始听着他还有点生气,要驳一驳。现在不了,听多了也习以为常了,相反,闷老倌还多了份幽默感:“老学生要比小学生有气量,将来发家致富把学问用在土地上看谁走在前头!”
事情是这样的:闷老倌本是岳阳郊区的种田老把式,过去他不但自己的田种得好,还经常乐颠颠地帮人忙,但他不善言辞,所以人们亲切地叫他闷老倌。
1985年,水田改菜园。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脑筋转得快,纷纷报名参加蔬菜技术培训班,并很快运用到实践中去,收获颇丰。种菜跟种稻毕竟不一样,闷老倌还是按老习惯干,结果蔬菜低产,年底结帐,收支勉强相抵。别人劝他也去学学种菜技术,闷老倌一听,立即拉下脸:“当学生是细伢子们的事,我一把年纪,半截身子已在土底下,学啥?!”
第二年,尝到了科技种菜甜头的年轻人踊跃参加中央广播农业函授大学学习,不但学科学种菜,还学见效快、成本低的热门技术,更学会了利用知识、信息赚钱的方法。和闷老倌相邻的二牛发展塑料棚养殖,专种“高精尖”的优质菜,年收入超过万元。闷老倌呢,把劲都用在种菜上,收入也不低,但因为种的是大路菜,年尾拨算盘,比二牛还是差一大截。这一年,闷老倌为儿子娶媳妇,办酒席花销几千元,上年赚的扔了,还欠了一屁股债。更令他生气的是,那些有时似乎无所事事的年青小辈却收入比他好得多。
他悄悄地到各家菜园看看,发现别人确实和自己有些不同:人家种的菜虽然有的不如自己的,但品种多,尤其是价格高的多,有的品种像“金针菇”以前听都没听说过。还有的人不但种菜,还挖水池养龟鳖。他还发现年青人经常到农贸市场逛逛,并不是玩耍,而是了解菜价行情,价格好的时候才出手,而且预测也准,种什么好像市场上就要什么。他耐下心来,请教乡农技员,农技员说:“这中间的奥秘,你一参加实用技术学习就明白了。”
“金针菇”种养培训班虽然只20天,闷老倌学得用心,人也勤快细心,回家不但一次试验成功,而且由于上市及时,大赚了一笔,加上菜收入,当年年收入突破了五位数。
但是闷老倌觉得还不够,因为年青人养牛蛙、非洲兔比他更赚钱,找农技员指点迷津,“这个不是一下子能学好的,要考农函大才行。”“我这把年纪,能行吗?”农技员给他打气:“行,能行。”
他便在去年报了中央广播农业函大,知道了信息不灵,科技意识等新观念,他自称是:“提高了理论水平。”别人笑他,“学老师的又没学像。”他一本正经:“关键是精神。”
今年,二小子没考上高中,闷老倌不但给他订了几份报纸,还带他一起去参加农函大学习。两代人同在学堂下,成了这里的新鲜事。
在岳阳市郊区,像闷老倌这样的农民大学生还真不少。1990年到1993年,全区毕业的农函大学员有1300多人,参加各类技术培训班的农民近20万人次。不惜“重金”学技术已成为这里的新时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