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阅读
  • 0回复

一个有威信有战斗力的乡党委——江苏沭阳县沂涛乡工作考察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7-0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庆祝“七一”抓好党建

  一个有威信有战斗力的乡党委
——江苏沭阳县沂涛乡工作考察报告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和组织部调查组
编者按:今年5月5日本报曾发过一篇记述江苏省沭阳县沂涛乡变化的、题为《沂涛新歌》的通讯,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为了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个乡为什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发生那么大的变化,今天特发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等三个单位的考察报告。这个乡的实践证明:为什么有些落后、贫困的乡村工作长期上不去,面貌改变不了?关键的问题在于领导班子,在于带头人的作用发挥得如何。我们党的路线、政策是好的,是利国富民的,深受群众欢迎的。然而,要使它真正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乡村农户,还需要那里有个好领导班子、有个好带头人。带头人的问题解决了,群众的积极性方可充分调动起来,后进的面貌方可尽快改变。
  沂涛乡,位于江苏苏北腹地沭阳县的东北部,总面积94平方公里,有8.5万亩可耕地,辖26个行政村、289个村民小组、1.45万户、6.57万人口,是沭阳县的第一大乡。这个乡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1991年,由于连续两年遭受自然灾害,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75元,其中有530户农户人均收入低于200元,生活十分困难,成为江苏有名的“特困乡”。而当时少数乡村干部却大吃大喝,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加重农民负担,引起群众强烈不满,三个村发生了农民拒缴提留事件,中央领导同志为此作了重要批示,引起省、市、县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沭阳县委及时调整了沂涛乡党政领导班子。
两年过去了,沂涛乡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最近,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到这个乡作了调查。所见所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淮阴市委、沭阳县委的关心支持和省委扶贫工作组的大力帮助下,两年多来,沂涛乡党委“一班人”团结干部群众,振奋精神,艰苦奋斗,努力拚搏,使全乡工作蒸蒸日上,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发展,去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亿元,成为全县第一个“亿元乡”;财政收入302万元,比1991年翻了两番,一跃成为“沭阳财政第一乡”;全乡农民人均收入710元,比1991年增加326元,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与此同时,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去年全乡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分别比1991年下降48%和38%;党群关系大为改善,信访和上访人次大为减少,今年一季度信访统计为零。1993年,沂涛乡被淮阴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乡镇”,乡党委连续两年被市、县评为先进党委。
沂涛乡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为何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调查中,我们感到,最根本的一条,是调整后的乡党委真正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凝聚党心民心
1992年初,乡党委书记陈学平一上任,就带领乡党委“一班人”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跑遍了26个村,找村组干部汇报,找老党员谈心,到普通群众家走访,发现沂涛之所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落伍,成为全省有名的特困乡,关键在班子和干部;干群矛盾的焦点又主要集中在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农民负担过重上。要改变沂涛的面貌,就必须转变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重塑党在沂涛的形象,凝聚党心民心。
乡党委“一班人”统一了思想,陈学平率领工作组住进了全乡矛盾最集中的湾堆村。当时,湾堆村的党支部班子已陷入瘫痪状态,干群严重对立。长期以来这个村帐目不清,干部3年吃掉8万多元,少数人强占宅基地,多占承包田,群众心里憋着一股气。工作组在湾堆一住就是15天,把村里的情况摸了个透。通过组织查帐,干部多占的钱退了,11户强占宅基地盖起的房子拆了,多寡不匀的承包田调整了,严肃处理了村党支部原主要负责人,建立起了群众信得过的村支部班子。多年未解决的问题如今一朝解决,群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心情舒畅。在随后不久全县组织的307国道拓宽工程中,湾堆人又恢复了当年搞合作化的虎虎生气,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夺得了“全乡第一”的锦旗,被县委负责同志誉为“湾堆精神”,在全县广为宣传。
乡党委及时总结湾堆村治乱的经验,在另外7个类型相同的后进村迅速推广开来,使这些村大量遗留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决。经过艰苦努力,一批“黄牌警告村”都甩掉了“黄牌”,大步赶了上来。1992年底,全乡农民不仅及时交纳了55万元农业税金,还归还了过去拖欠的200多万元各项应缴提留和税款。
把“抓三富(富乡、富村、富民)、奔小康”作为乡党委工作的中心目标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沂涛干部和群众的强烈愿望。沂涛过去之所以矛盾重重,成为“老大难”,难就难在经济没有搞上去,老百姓穷,集体也穷,许多问题都和“穷”字有关。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乡党委“一班人”深刻地认识到,要使乡党委真正成为沂涛人民的主心骨,成为一呼百应的坚强领导核心,就必须千方百计带领广大群众把经济搞上去,开辟更多的勤劳致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路子。为此,他们提出“重塑沂涛形象,重振沂涛雄风,抓‘三富’(富乡、富村、富民)、奔小康”。
农民盼的是致富,要的是服务。在理顺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他们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为改变全乡农田易旱、易涝,实施了旱改水工程,新建电灌站10座、维修电灌站32座,并修建配套涵、洞、闸500多处,完成农田基本建设土方75万立方米,改造了90%以上的低洼田,使农业抗灾保收能力大大增强。全乡成立了商贸、农技、工业等十大服务实体,为农户开展贸易、技术、防疫、信息等多种服务。据统计,全乡已有苹果大户50户,养蚕大户162户,养鸡大户1343户,养猪大户2210户。1993年,全乡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91年的20%上升到45%,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乡党委认识到,贫困地区在放手放胆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同时,也要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是同集体经济的实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基于这个认识,他们狠抓集体经济的发展,以酒厂、汽车水泵厂、桐板厂等几个现有骨干企业为基础搞外引内联。乡党委、政府组织专门班子为企业四处“说媒”、“攀亲”,多方联络搭乘“大船”,使企业找到了靠山,拓宽了市场,提高了效益,增强了竞争能力。
在沂涛调查期间,谈起乡党委在帮助引导群众发展经济上所做的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广大群众津津乐道、有口皆碑。秦圩村小拐组原来是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子,在乡党委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下,这个44户人家170人的村民小组现已发展有21家刷柄厂、2家桐板厂、1家水泥制品厂,除充分利用本组的全部劳力外,还从邻县、邻乡、邻村引进了200多人,去年上缴国家税收3.8万元,人均收入超千元。村民们特意给乡党委送去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和锦旗,以表达他们对乡党委由衷的感激之情。
何止是一个小拐组,如今的沂涛乡,一大批农民已经从传统农业的小天地里走了出来,登上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广大农民的“致富意识、商品经济意识、科技意识、开放意识”大大增强,“既要靠好政策,又要有好技术”已成为许多农民的共识。我们调查所到之处,几乎看不到闲人,一个“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一心奔小康”的生动局面已经在沂涛初步形成。
坚持依法治村、民主管理,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正当权益
陈学平和乡党委“一班人”深深地懂得,要使沂涛尽快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关键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而这就必须真正让群众成为经济、政治生活的主人。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两年来,他们根据县里的统一部署,在“依法建制,依制治村,民主管理”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群众的事情坚持依靠群众来办。对群众最关心的财务管理问题,他们在搞好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完善了民主理财、定期审计制度,专门制定了加强乡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定,张贴上墙,广而告之。乡里每月分片查帐一次,全乡每季查帐一次,定期公布结果,使广大群众对乡村集体财务情况了如指掌。对于容易引起干群矛盾的一些村务活动,诸如计划生育指标、超生罚款及使用,参军、进厂、批宅基地、干部报酬等,一律做到有章可循,并公之于众。为了更好地让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他们还在各村建立起了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事调解组、计划生育协会等组织,对事关农民利益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协商。通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作用,使党支部从原来大量的民事纠纷、家庭和邻里矛盾调解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抓经济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
在开展依法治村、民主管理的过程中,他们还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让群众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依照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新时期的文明村民。在宣传教育过程中,他们十分注意把普法教育同建立村规民约与弘扬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根据农民的心理特点,把勤劳致富、扶贫帮穷、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孝敬老人、和睦邻里、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很得人心。湾堆村党支部还让孙中华等人写出了易懂易记的“文明村民歌”,让广大群众传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把村党支部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垒坚夯实,保证党委一声号令响到底
针对过去“村梗阻、组断层、群众致富没有门”的实际状况,乡党委首先在健全组织、调整村支部领导班子上动了大手术,先后调整了19个村党支部书记,一批听党的话、公道正派、肯为群众办事、年龄轻、有文化、有一定致富技能的同志被选拔到领导岗位。经过调整,使村级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明显增强。湾堆、魏湾、谢庄三个后进村,支部班子调整以后,一班人同心同德,团结拚搏,很快甩掉了后进帽子,在全乡开展的“争绩创优”活动中都取得了好成绩。
乡党委还进一步健全了“三会一课”制度,利用多种形式,先后制定颁发了一系列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措施,进一步完善了“党员联系户”和“党员责任区”制度,在各村普遍建立起了党员代表议事会,凡牵涉到经济发展、农民负担、党支部建设等重大事情都必须经过党员代表议事会讨论。
由于采取了扎扎实实的措施,广大党员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昔日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像计划生育、完成提留等,如今党员带了头,都较好解决。湾堆小学校舍由于年久失修,早已成为危房,教师不得不在小树林里挂上黑板给孩子上课。1992年,在省委扶贫工作组和乡里的支持下,全村党员带头捐款、捐木料,很快盖起了12间窗明几净的新教室。屋基村西组老党员林保松不仅自己勤劳致富,还为周围群众发展家庭经济出谋划策,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屋基组成了名副其实的养殖专业组,去年全组仅养鸡、养兔、养鸽收入人均就达350元。老党员魏加岩从前年起联合本村10多户群众,承包了村里的百亩水面养鱼,家家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得到了附近群众的一致好评。
从乡党委自身抓起,树立公正廉洁、惠民务实、锐意进取的形象
为了切实改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乡党委“一班人”约法三章:“要求群众做到的,党员干部要先做到;要求乡党政两套班子做到的,乡党委要先做到;要求乡党委“一班人”做到的,第一把手要首先做到”。两年来,乡党委“一班人”在工作实践中很好地把握了这一条,把共产党人的公正廉洁、惠民务实、锐意进取的形象在沂涛人民心目中重新树立了起来。
沂涛乡广大群众对干部吃喝成风意见最大。乡党委专门制定了《关于乡村干部严禁公款吃喝招待的规定》。陈学平带头执行,他到过去吃喝风最甚的湾堆蹲点,自己带上干粮。身教是无声的命令,其他乡干部下村也都自觉执行制度,在村干部家搭伙吃饭,补贴金额严格按规定办。村干部到乡里开会、办事,一律拿饭票到机关食堂就餐,不到街上饭店吃喝。群众对干部利用职权摊派商品捞好处特别反感,陈学平在大会上公开表态,自己决不向群众摊派一分钱,也决不为别人摊派批一张条子,乡里再也没有人敢搞摊派了。
为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让群众来评头论足,使自己警钟长鸣,乡党委建立了廉政监督员制度,在每个村和乡直机关选聘30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担任监督员,每月一次把他们请来听取收集到的群众反映和意见。以前,这个乡的中小学和幼儿园代课教师严重超编,每年增加农民负担六七万元。去年8月,乡文教卫生党支部廉政监督员王兴华将这个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立即引起了乡党委的高度重视。于是他们采取公开考试,择优留用的办法,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而通过关系进来的代课教师刷了下去。
过去,这里的一些干部之所以作风不正,屡犯错误,其主要原因是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们总觉得,当“官”是“管”群众的,多吃点,多喝点,多拿点,理所当然,结果侵犯了群众的利益。新的党委“一班人”十分明白,干部应该是人民的公仆,应该是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带头人,只有惠民务实,处处为群众着想,群众才会真正拥戴你。两年来,他们围绕农户用电、看病、小孩入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问题,多渠道筹集资金,办了大量的实事,深受群众赞誉。乡党委每个成员都分管一条线,负责一个片,承包一个村(厂),联系10个农户。沂涛乡不仅人口多,而且面积大,南北长23.5公里,从乡政府所在地到较远的村子,一趟来回要走20多公里路。乡党委“一班人”平时除了开会研究工作,不论刮风下雨,大家都经常分头下到自己负责的片和村里帮助工作,这样能及时了解掌握村组发生的情况,帮助解决问题。
乡党委“一班人”以重塑沂涛形象为己任,切实转变作风,一切从自身做起,在改变沂涛后进面貌中,和群众一起拚搏实干,真正发挥了表率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