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军民共建情意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8-01
第8版(副刊)
专栏:

  军民共建情意深
孙玲
首都的北京站庄严、辉煌,她迎旭日,送夕阳,经风雨,沐月光,35个春秋,“东方红”的乐曲声依然抑扬。她迎送了12700多个无眠的日夜,也迎送了十多亿中外游人的来去匆忙。
人们赞美北京站,因为她是铁路的窗口,北京的大门,她对国人象征着首都,她对外宾代表着中国。
人们赞美北京站,因为她那古朴庄严的建筑,令人肃然起敬,因为毛泽东亲书的“北京站”三个大字永远辉煌。
人们赞美北京站,因为她以辛勤的劳动,热忱的服务,为人民的旅行生活提供了方便,因为她迎来了川流不息的人流、货流,又有条不紊地将它们再送往祖国的四面八方。
然而随着时间的延续,人们开始抱怨北京站,因为改革开放带来的繁荣,使更多的人走出家门,踏上旅程,人们兜里有了钱,渴望得到舒适的旅行条件,而铁路的运能却成了“瓶颈”。北京站那高耸的钟楼,承载不了洪峰般的人流;北京站不断进出的列车,运不完,载不尽,那人,那货……
北京站在喘息,北京站在奋争。不断地呼吁,不停地革新,承受住不断增长的客、货流的压力,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努力得到了社会的理解,奋争迎来了各界的同情,北京站在四面八方的援助下,走出低谷,走向繁荣。
人们不会忘记,在北京站的努力与奋争中,有一股强大的支撑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北京站最困难的时候,她发出了最响亮的声音——“军民共建文明站”。一股巨大的暖流涌进了北京站2500名干部职工的心田,一团橄榄绿的火焰,将负重下的北京站推向希望的境界。
这一响亮的声音,是那么重要,因为她发出在北京站最困难之际。
这一响亮的声音,是那么重要,还因为她不仅仅是一个声音,而是实实在在的长期行动。她一直响彻了十年之久。
北京站的干部职工不会忘记,在暑期的奋战中,不同军种,不同军阶的军官和士兵,在为旅客送水、扶老携幼,接送重点旅客,在站台、在候车室打扫卫生,汗水渗透了衣衫,深情打动了旅客。在春运的寒风中,共建部队的官兵在疏导旅客的队伍,在人的海洋中,他们热汗满身。军委副主席张震同志到行李房帮助搬行李,记者要给他拍照,他谢绝说:“别照,我们是来干活的。”
北京站干部职工不会忘记,在学习雷锋的活动中,北京站的广场上,候车大厅中,飘扬起那些难忘的旗帜——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国防大学、后勤学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卫戍区、工程兵机械士官学校、武警北京总队,还有百位将军学雷锋团来到这里,热忱地为旅客提供多种服务。老将军李德生同志也来了,他站在楼梯口,向旅客分赠学雷锋的材料。这些服务提高了北京站在旅客中的形象,这些服务更使雷锋的形象再一次回荡在旅客心中。
北京站的干部职工不会忘记,共建部队带来的不仅是人力的支援,思想上的共建,使我们更是受益匪浅:朱伯儒、大胡子师长、孙茂芳……他们的事迹,他们的思想,激励了北京站的每个人,促进了北京站的服务走上更高一层。
互相的理解,互相的支援,来自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心声——让北京站在日益增长的任务量下,在历史赋予我们的重担下,勇敢地奋斗、不停地前进。这个理想和心声,通过我们的共同劳动得到印证。听!那金秋音乐会上动人的歌声,正是军民共建文明站取得丰硕成果的写证。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祖国正在日渐繁荣,运输的“瓶颈”正在逐步改观,新的铁路线正在铺设,新的火车站正在建设中。但对于北京站来说,她的任务将更加繁重,客流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如何渡过那最艰难的时刻,如何不辜负人们对我们的重托?那只有咬紧牙关,继续负重爬坡。既然有过去十年军民共建的灿烂成果,就会有今后新的十年更高境界的花繁叶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