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阅读
  • 0回复

“我的事业在武坚”——黄镜明教授下乡科研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2-2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的事业在武坚”
——黄镜明教授下乡科研纪实
殷仁怀李健殷仁荣
“哈佛莱”是瑞士一家大公司的名称。该公司以生产高电压试验设备而闻名世界。然而,在江苏里下河水乡,一个中国的“哈佛莱”正在悄然崛起,作为国内唯一生产高电压试验设备的专业厂家,其产品不仅占据了国内市场,并且飘洋过海。它就是江都高电压试验设备制造厂。
初冬时节,我们慕名前去探秘。厂长张智斌一语破的:“没有黄教授,就没有我们厂的今天!”
黄教授就是共产党员、上海交通大学的黄镜明。
随着我国高电压事业的发展,试验设备的研制与生产显得十分重要。但我国这类产品的研制、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外汇从瑞士进口。一直从事高电压试验设备研究的黄教授与江都电压试验设备制造厂的前身武坚农机具修造厂有过接触。该厂供销员、现任副厂长荣国发当即表示:“黄教授,我们愿把工厂作为您的科研基地。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好,到武坚去,寻求一个建设中国‘哈佛莱’的基地!”双方神奇般地一拍即合。
当时的武坚农机具修造厂只有4间破旧的房子,20多名农民靠手工的方式,从事农机具修理和简单的钣金加工。1981年7月的一个星期天,黄教授提着一大包科技资料,只身从上海几经辗转,摸黑来到了武坚。他顾不上旅途的劳累,在昏暗的油灯下,与武坚乡领导以及厂里的干部共同研究制订开发高电压试验设备的规划,直至深夜。
面对一个连220伏电灯照明都没有普及的地方,靠一群“泥腿子”,要生产出几十万伏,甚至几百万伏的高电压产品,最急迫的事情是提高工人素质。在他的建议下,厂里很快从社会上招收了一批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职工,办起了职工学校。黄教授从什么是“电流”、“电压”、“功率”等电的基础知识讲起,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向他们传授高电压产品的生产技术。在黄教授的撮合下,厂里又先后选送了28名青工到上海交大、南京电力研究所和北京电科院等单位学习培训。
1983年,上海交通大学与江都高电压试验设备制造厂实行紧密型联营。从此,黄教授格外忙碌了。每年都有5个月的时间“扎”在武坚。1983年底,第一台1500千伏冲击电压发生器终于拿出来了,经鉴定,主要技术参数达到80年代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济南变压器厂等80多个大专院校和厂家纷纷前来订货。
这以后,黄教授与厂里干部职工协同作战,先后开发出工频无晕试验变压器等五大系列200多个品种。为法国一所大学制造的一台价值17万法郎的冲击电流发生器,用户发来电传,反映产品质量无可挑剔。西安铁道研究所要上污秽测验变压器,其中的无局放变压器由“三国四方”投标,江都高电压试验设备制造厂一箭中标。1993年该厂实现产值2200万元、利润180万元,成为国内唯一的生产各种高电压试验设备的专业厂家。
中国“哈佛莱”的崛起,惊动了瑞士哈佛莱公司。该公司负责人先后两次来中国,提出了合作的要求。由于该公司合作的真正目的是想消除在中国的强劲对手,黄教授婉言拒绝。
近年来,深圳、珠海等沿海地区的一些单位相继出高薪聘请黄教授前往工作。他的家乡武汉某大厂也曾发出聘书,愿意投资10万元,为教授建一座科研楼。“我的事业在武坚”。黄教授谢绝了对方的邀请,仍然扎根在水乡。比起大城市,这里实在太差了,住的是一间8平方米的旧屋,仅够放一张床、一张桌、一张凳。对此,厂领导心里一直惴惴不安,几次提出要给他建一幢像样的办公兼宿舍楼,每次都被他婉然拒绝。他还与厂领导约法三章:不准给他特殊的礼遇,在厂职工食堂吃饭,中午一菜一汤。
1993年4月28日是黄教授60岁生日。他到武坚后,忙碌中竟把这事给忘了。细心的厂领导当晚给了黄教授一个惊喜:为他举办了一个隆重而简朴的生日晚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