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5阅读
  • 0回复

“江麻”扭亏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1
第2版(经济)
专栏: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

  “江麻”扭亏的启示
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记者冉永平
1993年5月25日前后,人民日报等首都主要几大新闻单位先后在“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专栏中刊登了《一个钻进麻袋的企业——关于江西八一麻纺厂亏损情况的调查》,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两年过去了,江麻成为江西省的扭亏典型。从1993年4月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仅一年多时间就遏止了连年增大的巨额亏损,而且国有资产还实现增值。
资产经营,走出困境
当要稳定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的职工队伍需要钱的时候,当市场好转要重新启动生产需要钱的时候,当技改、开发新产品需要钱的时候,而当四处要钱却又由于企业已信誉扫地借贷无门的时候(绝大多数亏损企业都面临过这种看似绝境的境地),你是否意识到或许你手里就捧着“金饭碗”?这“饭碗”就是可能已长久没有发挥效益的“资产”。江麻的新领导班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逼出了思路;与其捧着“金饭碗”要饭,不如发挥“金碗”的效益先盘活资产、经营资产。
他们第一步是忍痛卖了46亩地(原闲置的脱胶车间),获得460万元启动经费。变卖资产对走投无路的江麻可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并不提倡所有亏损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都去变卖资产。但是,这步棋却激活了江麻的资产经营意识,使它在经营思路上由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走出了没钱的困扰。
资产经营意识在江麻进一步延伸:几千万资产一旦盘活将最迅捷地产生效益。于是他们又用土地入股与江铃集团合办了汽车修配厂,并当年赢利;把目前尚无能力启动的部分生产设备租赁给乡镇企业,使之马上发挥效益,利用闲置的足球场与交通局共同开发了省内第一个按行业管理的货配市场……
缝隙战略,不求速胜
作为生产企业,最终还是要靠产品参与市场竞争。产品结构单一是江麻亏损的根本原因,企业一旦有了能力就要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麻袋以外的新产品。新班子的思路很清晰:钻缝隙、走冷门,搞投资最少见效最快,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原有优势的项目。哪怕这个项目利润低一点,但只要上一个成功一个,慢慢积累,就能逐步增强企业实力。
根据这一思路,他们把麻纺技术用于种植草坪,开发了“草坪培植床”技术,并将在京九铁路及昌九高速公路的草坪护坡推广使用。这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原有厂房、设备、技术的优势,而且投资又少,江麻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承受。当然,种草是微利,但是在他们的规划中,最终要把它发展成横跨第一第二产业的,集环保、种植、养殖于一体的“草业”,天地也还是宽广的。
输血不如造血
面对由于长期亏损、生活已很困难的职工,的确需要改善生活。但是,企业状况不根本好转,职工生活也不可能根本改善。因此,他们先把有限的钱主要投到生产上。于是资金紧张时,厂领导带头拿80%工资,发工资困难时也先发工人后发干部,先发一般干部后发领导干部,使全厂上下一心,共渡难关。江麻要彻底翻身,还是要尽快完善造血功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因此,他们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上百万资金搞技改、更新设备,并使国有资产增值率达4.08%,净增固定资产133.5万元。这一数字虽然不大,但对于江麻这样的企业做到这一点已确实不易了。(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