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义乌书记谈“空壳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1
第2版(经济)
专栏:

  义乌书记谈“空壳市场”
严元俭
浙江义乌市小商品市场办得早、办得多,特兴旺,1994年销售额达到102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然而有的地方虽然办市场的积极性不小,但办起来的市场中却有不少成了“空壳”。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特地请教了义乌市委书记严高文。
严高文说: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空壳市场”。“空壳市场”这个词在以前出版的词典上是查不到的,就我理解,一般是指较大的贸易场所建好后,没有人或很少有人在那里进行交易,以致整座贸易场所关门,或绝大多数摊位空着,显得冷冷清清。
那么,那些地方的“空壳市场”是怎么形成的呢?严高文说:各地情况不同,成因往往也不一样。但不管什么原因,我相信热心建市场者的大多数,是出于发展当地经济的良好愿望。因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往往想通过建市场把工业农业商业带起来;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呢,也想通过多办市场使经济再上新台阶。
对于“搞市场经济就要多办市场”这样一种认识,严高文讲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搞市场经济就要多办市场”,这话一般来说是对的。城市、城市,就是要既有城又有市,哪能有城无市或城大市小呢?在客流量大而贸易场所小的特定条件下,当然应该多办市场。义乌就是这样。客流量多了,经营者多了,原有的摊位不够用,于是再建市场。一代接一代地建,现在已经是第四代市场了。
严高文说:但是,如果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狭隘地理解为只是商品贸易场所,那就错了。这样容易导致离开实际需求滥建商品贸易、物资交流场所,这是某些地方出现“空壳市场”的思想根源之一。
义乌市的近几任领导,都是办市场的行家,对办市场中的许多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严高文说:是先兴市后办场,还是先办场后兴市?顺序不一样,效果往往也不相同。义乌是先兴市后办场,即先吸引客商到义乌摆摊经商,形成街头市场、露天市场后,再由政府建起具有各种必要设施的贸易场所,然后将街头巷尾的摊位分类集中到里边去经营。这样,建一个市场,满一个市场,无“空壳”之忧。至于先建场后兴市的做法,不少地方也是成功的,但确有一些地方难遂心愿,苦心建成的市场成了“空壳”。
出了“空壳”市场怎么办呢?严高文说:如果撒手不管,“空壳”还是“空壳”,不仅当初建市场的大笔资金被沉淀,而且在声誉上也是个损失。因此,出现“空壳”市场后不必丧失信心,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将市场救活。我想,至少可以下这些功夫:一是在政策上吸引、扶持经营者。例如可用优惠的地方税收给予优惠,可以减免的收费项目给予减免,这样,让人有利可图,经营者就会对你那个市场感兴趣。二是培养典型,宣传典型。“头雁高飞群雁跟”,一带三,三带九,市场就会逐步兴旺。三是各方面的优质服务要跟上。如治安、运输、银行、邮电通讯等等,缺一不可。各种服务还得优质,不然,经营者一旦感到在此经商不安全、不方便,必无心久留。再则,必要时可行政干预。例如,去年义乌新建了7500个摊位的市场,有些客户,老市场挤不下了还去挤,就是不愿进新市场,怎么办?我们就是实施必要的行政干预。对小商品实行分类,凡是分到新市场的类别,一律进新市场经营。为了带出一大批新经营户,还硬性规定,老经营户的摊位要与新经营户的摊位相邻。这样,新建市场很快繁华了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