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经济上台阶 干部下基层 山东十年下派干部十三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2
第1版(要闻)
专栏:

  经济上台阶 干部下基层
 山东十年下派干部十三万
本报讯记者贾建舟、武卫政报道:“经济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山东省坚持选拔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的地方挂职锻炼,十年来累计下派干部133480余人,目前仍有1万多人在基层工作。
1985年以来,山东省各级党委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挂职形式:“平行挂职”,被选派的厅级干部到地市挂副职,处级干部到县(市、区)挂副职。1985年,全省采取这种形式下派到基层工作的干部就有11000多名;“低职高挂”,选派那些条件比较成熟、近期可进领导班子的后备干部,到基层挂任比原职高一级的领导职务。1985年和1992年,先后选派42名年轻干部到基层低职高挂,目前已有30多人担任了高一级领导职务;“高职低派”,厅级干部在市地挂副职派到县里工作,处级干部在县(市、区)挂副职派到乡镇工作。1994年,从省直机关选派的1010名干部,全部安排在全省9个市地52个财政补贴县和省里确定的改革开放试点县,帮助欠发达地区改变经济面貌;“横向挂职”,即在东部经济较发达的6个市和西部经济欠发达的6个地区之间,对口进行干部交流。“下派承包”,除少数干部在县(市、区)乡镇平级挂职外,其余大部分干部安排包村、包企业、包专项技术,一包三年。
为做好下派干部的管理工作,省里统一制订了《下派干部守则》,对下派干部在基层的学习、考勤、组织生活、廉洁自律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使下派干部真正做到人上岗、心到位、蹲得住、干得实。
聊城地区和德州市,过去习惯于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自1985年大批干部相继下派后,经济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截至1994年底,这两个地、市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887元和1148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