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平凡的高尚——怀念曹辛之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2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平凡的高尚
——怀念曹辛之先生
柯文辉
曾接到一张名片,头衔多达三十。曹辛之先生的名片仅用刚劲的行书签名而外,只有地址电话号码,朴素,亲切,不愧装帧大家风格突出的小设计。我将此片做书签夹在先生的诗集里,当做他为人的缩影,一如南洋诗翁潘受的佳句:“平生履历无夸处,但重头衔一字人!”大写的人,平凡而又高尚的风采,在亲朋故旧记忆的屏幕上留下永生的微笑,谁说他离开了我们?
七年前的中秋,他和王子野先生在美术馆走廊上碰到我,便一同坐下小憩。曹公说:“中国书籍装帧很幸运地受到鲁迅翁指导,献身这门艺术的人为数不少,但在美术出版部门仍是‘少数民族’。有的艺术家如富于开拓精神的陶元庆已经为后辈淡忘。王老要你编辑几册《装帧家列传》,建议每人写传略及创作经验一万字,你写2000字评论,附上彩图四件,黑白图多一点,健在者由所在单位出资2000元,去世的由王老和我另行设法解决,把历史真相与宝贵经验传下去,让同行有点奔头,要关心人啊!”
我向二老提出知识资金两贫乏,难以胜任。
“我们是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大国,书籍艺术很能反映民族气质,要有大国风度,堂堂大气,耿耿正气,承前启后,传播东方文化强烈的个性,培养后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是大技,不是雕虫小技,需有一批有志有才的艺术家去奋斗,你不该畏缩不前,怕难是自私!”曹公一向谦和,这回非常严峻,王老支持他的批评,同样不留情面,令我在愧疚中感到前辈人的厚爱,背如芒刺,心沐温泉。
“我的作品平平常常,极少用绘画手段,想突出宋体汉字丰饶的文化底蕴,字大醒目,避开广告味,删去多余的装饰,你要多提意见!”
“您是元老,我不懂什么……”
“不对,第一代书籍艺术家钱君匋还健在,我是30年代末才入伍的设计者,何况钱老在治印上是我的老师辈!”曹公一激动就有点口吃,脸色变得微红,显得年轻十来岁。“要写文章表彰苦求书卷气与民族个性的书与画,让读者接受。批评一些虽有才气却追求豪华而不顾读者负担,以繁琐纤弱为美的人;批评单纯模仿日本工艺,港台市民趣味,滥用所谓‘美女’照片的庸俗之作!”自惭不曾按照他的嘱咐写出掷地有声的评论,但先生那股诗人的热情,令我没齿难忘。回顾他从20岁创办文艺刊物《平话》至1985年主编的《诗书画报》,为长者和同时代人设计的大量书面,可谓言行一致,雅不避俗,以雅乱俗,雅以导俗,取得很卓越的成就。即使在印刷条件很差的重庆、上海,他编的《全民抗战》、《新创造》、《中国新诗》,除了内容反映大众呼声之外,刊物的封面、题头、尾花、插图、文字编排都经过思考,故而整体效果出色,拥有读者。
曹公多才多艺,出于尊敬同情工人的繁重劳动,他用劳动号子的谐音“杭约赫”做笔名,发表诗集《撷星草》、《噩梦录》、《火烧的城》、《复活的土地》,活跃于40年代文坛,后来又出版诗选《最初的蜜》,受到艾青好评,就版式而言,天头很高,标题落地,连标点符号的运用也跳出俗套,全书面目秀劲清新。作为三种诗刊的编者,培养过好多新秀,园丁的汗雨没有白流。他刻的笔筒臂搁,古拙自然,把废弃的竹根变成精致的艺术品。70岁之前,朋友求治印,无不欣然奏刀,钱君匋称他的印是“雍穆浑厚男低音”,出入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乔大壮诸家,自成一格,带点装饰美。他多次说:“这点艺术个性恰好是印家毛病之一,而我不想自拔,辜负许多大好时光!”我曾在周颖同志(聂绀弩夫人)家见到曹公揭裱的王献之《十三行帖》,整旧如新,虽系票友,手段不让老艺人。他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成就,都够我们苦学一生而望尘莫及。
曹公诲人不倦,对登门求教者,总是亦师亦友,和蔼可亲。他走得非常突然,我总觉得他到异国讲学去了,并不相信他已离开人间,仿佛有一天他还会大笑破门而入,为我念诗,谈印,也还带点口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