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视听时代,我们怎样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7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评说

  视听时代,我们怎样选择?
主持人:(赖仁琼,本版编辑)
书籍、报刊、电视、广播,都是我们获取知识、信息的载体。然而,近10余年来,书刊等传统的传播媒体受到电视这一现代传播手段越来越强大的冲击,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无选择、无节制地看电视,引起有关人士的忧虑。为此,我们约请中央电视台和本报的几位记者,在北京图书馆内的东坡餐厅,就阅读与视听这一主题展开讨论,请诸位畅所欲言。
电视是20世纪最伟大的传播技术革命之一,它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改变。在视听时代,电视的魅力已无法抗拒。
米博华(人民日报主任记者):电视在文化传播、知识传播、信息传播等领域产生的积极作用,我们应予以高度评价。20世纪一项伟大的技术革命和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是电视。有了电视,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地球另一端发生的事情,这在上个世纪或几十年前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这些年我从电视里汲取的知识、营养是很多的,只是有时这种汲取是不自觉的,跟看书不一样。我认为电视常能激发一种情绪,一种意境。我获得的信息约有1/3是从电视里来的。
敬一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持人):这段时间所有的孩子都对“二战”有了印象,靠的就是电视。我的女儿才9岁,居然能把长达3个小时的《逃离索比堡》从头至尾看完,然后发了一句感慨:“我可不要遇到战争啊!”她小小年纪就有了拒绝战争的心愿,我认为这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现在的孩子最先接受的是电视文化,我们已经没有力量把他们从电视前拉开了。就像孩子们喜欢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快餐一样,他们也喜欢“电视快餐”。也许电视可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面。但将来思考型的人会不会在电视文化下产生呢?我不知道。
张子扬(中央电视台导演、国际部副主任):许多中外名著和畅销书都是拍成电影或电视剧才广为传播、家喻户晓的,如《巴黎圣母院》、《廊桥遗梦》、《阿甘正传》、《祝福》、《围城》等。托夫勒将他的《第三次浪潮》做成电视片就是基于这种考虑。不识字的人不能读书看报,但却可以看电影看电视。由此可见,电视受众比书报的读者更多、更广泛。
余继军(人民日报记者):目前,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听文化正在冲击以书籍为代表的印刷文化。生活节奏加快的人们,工作之余最希望得到全身心的放松,于是选择了声画并茂的电视,而不情愿选择唤起另一种紧张的书籍。大众的这种选择可以理解,但又令人忧虑。
水均益(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持人):现在许多人把业余时间都用来看电视,因为它形象、直观、快速,如体育比赛和大型文艺演出的现场直播,比任何文字描述都精彩。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的魅力人们已无法抗拒。
梁建增(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制片人):几十年来电视的最大贡献就是从娱乐性传播变成新闻性传播,我们《焦点访谈》就是一种尝试。以前,电视的属性姓“文”不姓“新”,它被当作电影的姊妹而不被作为报纸的近亲。近年来,随着电视改革的深入,电视的新闻属性开掘得愈加深广,它的地位从“电老四”摇身一跃成为“电老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过去,人们还认为电视新闻无法搞深度报道。随着《焦点时刻》、《焦点访谈》的开播,扭转了人们的这种看法。由此可见,电视同样可以搞深度报道。据有关统计,《焦点访谈》的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联播,有的地方高达30%,今年被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名专栏之一。
看电视是一种被动选择,电视传播的标准化倾向必然对我们的精神结构、行为模式带来消极影响。
主持人:电视对人类的巨大影响不容置疑,但它的大众化属性又使电视无法超越许多局限。数十万或数亿人收看同一水准的节目,久而久之,会不会使最具个性的人变成类同、单调、缺少个性魅力的“标准化产品”呢?
与书籍、报刊相比,电视不能更多地给人以想象力和创造力,图像、声音什么都有了,还能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吗?100个人读《红楼梦》,会有100个林黛玉的形象,而电视或电影里的林黛玉则只能是演员塑造的那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是一种限制人的想象力的东西。
余继军:电视文化属于大众文化范畴,收视率成了影响节目编排、组合的主要因素。为此,它必须迎合大众口味,而迎合的结果是节目内容的类同化。如今我们可选择的节目似乎很多,但因类同又常让人感叹没什么可看。傍晚时分,不管各电视台播的是哪部卡通片,其结果都会使孩子幻想成为天外来客和战无不胜的超人。
人们对电视的接受几乎是不假思索的。长时间的不假思索就可能造成认知能力的减退或丧失,对孩子尤甚。当然这不是电视工作者的问题,而是电视技术的特点所决定的。看书则不然,人们阅读首先需要大脑的“翻译”,“翻译”之后并不马上接受,经过辨别真实与否,正确与否,然后决定吸收还是摒弃。这是认知能力的培养、锻炼过程。
水均益:电视文化浪潮的冲击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一个挑战。人都图方便,有惰性。要是从打开电视一直看到雪花出现,实在太无聊、太可怕了。
张子扬:人们千万不能形成对电视的依赖。我曾看到一组外国漫画,画的是一只看电视的猿慢慢进化为人,而后又在电视机前退化成猿的过程。这组画寓意深刻,使人警醒,对我有很大的震动。一些发达国家的娱乐性电视节目内容健康,制作精良,但为什么还是有人提出少看电视,甚至一些民间组织发起“关掉电视一周”等倡议呢?对此,我们应当深思。我认为,在视听时代,阅读更加重要。人类进步不能仅仅依靠电视这一个载体。
梁建增:青少年对电视几乎是百分之百地接受,不加抗拒、不加排斥地接受,时间一长就会得“脑瘫”。成人经过多年的读书,思考的能力具备了,看电视可以是一种放松。青少年处于智力发育阶段,需要多读书,多动脑。
有人把电视的副作用称为“电视麻醉”。男女老少看一个电视,接受同一信息源,就会出现“成人儿童化,儿童成人化”倾向,就会抹煞人的个性。此外,电视的选择也是有局限的。看电视跟上饭馆一样,菜单可供选择但又有局限。比如川菜40种,你只能从中挑选,品种、咸淡、口味全由厨师掌握。而阅读就跟自己在家做菜一样,想吃什么做什么,一切由自己掌握。同时,做的过程也是一个愉快的创造过程。
所有传媒都各有利弊,关键在于受众要有理智的选择。愿更多的文化人“触电”,以利阅读与视听的优势互补和电视精品的产生。
主持人:正如迅猛发展的电讯不能取代传统邮政一样,视听也同样不能取代阅读。不同的媒体各有利弊,因此,无论书报还是电视、广播,都要争取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给受众提供最需要、最有用的东西,使人们在接受中得到教益、陶冶和提高。
敬一丹:有人说看电视多了会使人懒惰、被动,可书看太多了也会成为书呆子。现代社会信息源很丰富,我认为对每一种都不要拒绝,但要掌握度,这是现代人应有的理智和成熟。各种传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要互补,谁也代替不了谁。在传播信息方面电视有优势,但在发表评论方面报纸却有优势。
米博华:电视在提供文化知识方面确实有它的短处。比如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审势》,无论如何不能用电视表现。如果长期接受的信息源只有电视广播而没有书报的话,人会显得浅薄。要提高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还得读书。
主持人:当然,读什么书?怎样读?也要有选择。要读好书,读名著,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你拥有一批好书不仅可以随时翻阅,温故知新,还可以使人变得充实、富有、深刻。
米博华:并非开卷都有益,读书也有两种选择。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以及外国的通俗小说,它们只能提供娱乐或消遣。我认为值得一读的,是对工作、事业有用的书,是有关自己文化建设的书。这样的书我一篇一篇地看,一字一句地抠。有文化价值的书要多读,娱乐消遣的书应尽量少读。长期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对人的境界、欣赏水平以至文笔都会发生影响。
梁建增:我们搞电视的也经常逛书店买书,因为干电视时间长了,就有一种被掏空了的感觉,因此需要“充电”。“充电”一方面要学习国外电视同行的新东西,另一方面就要看书。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充电”。
水均益:电视记者中有一种不良倾向,即忽视阅读和写作的锻炼、积累,而只注重画面的美与丑。知识可以武装人的思想,阅读可以使我们的判断力、逻辑思辨力和观察力变得更敏锐。
张子扬:电视人不能让自己变成机器。因电视节目制作周期短、需求量大,而我们的承载能力又有限,所以不少人感到干两三年自己就被掏空了,并为此十分痛苦。“充电”需要阅读,制作电视精品的人更需要阅读。在我认识、熟悉的人中,凡拍摄制作出好的新闻、专题、综艺节目或电影、电视剧的,都是善于读书学习、勤于思考的人。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许多好电视剧、好电影,拍摄前肯定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或好剧本。我认为,只有读书人与写书人才能制作出电视精品,因此,应当呼吁更多的文化人“触电”,参与电视的撰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还能提高它的文化品位。
毫无疑问,好的电视节目可以影响人、愉悦人、鼓舞人,所以,我们电视人应当制作更多的精品,才能不辜负我们的观众和这个时代!(附图片)
图片说明:①敬一丹②张子扬③水均益④梁建增
本栏摄影车夫
(文字整理:余继军、赖仁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