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拍大片下的是大功夫——《大进军——解放大西北》拍摄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7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外景地

  拍大片下的是大功夫
——《大进军——解放大西北》拍摄小记
5月7日,烈日灼烤下的晋西北山峁上,八一厂导演韦林玉一声“开拍!”腾空而起的红色信号弹下,蜿蜒山道的千军万马在尘土飞扬中踏响了急驰的脚步……黄土高坡上的这一幕,不仅敲响了八一厂拍摄5部10集鸿篇巨制——《大转折》、《大进军》的开场锣,兴许也还将在中国电影业的振兴之路上留下点什么。
电影市场连续数年不景气,电影界人士议论纷纷寻求振兴良方,大投资、大制作拍摄大片的路子,即为一策。有人认为,世界电影的趋向和中国电影的现状都在说明,面对电视竞争和文化多元化挑战,拍摄大片已成为走过90年风雨历程的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之路。甚至有人提出,与其每年坚持拍片100多部的数量,还不如集中财力拍出一批精彩的国产大片,将流失的国产电影观众重新召回来。
正当不少人为拍摄国产大片众说纷纭,或多方犯愁踌躇难行时,曾为中国银幕献出过《大决战》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凭借自身的优势已再次上路,开始又一次拍摄历史巨片的艰难历程了。
拍大片,不光要大投资,还要的是下大功夫。《大进军——解放大西北》是这5部10集巨片率先开机者。开拍前,从去年9月以来剧组主创人员经天山,过祁连,走戈壁,穿沙漠,沿着当年彭德怀指挥的“一野”的足迹深入生活,了解历史,跑遍了西北各省。光为表现当年杨得志、周士弟兵团抢渡黄河驰援西北,而采选黄河渡口外景地,剧组人员跑了3个月,行程1000多公里,才在当地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山西永和县的永和关渡口。为了拍摄这一组镜头,八一厂的摄制人员跟随年已6旬的老导演韦林玉,带着数万套新做的旧军装和当年的枪械,风尘仆仆来到黄土高原沟壑深深的永和县。在这里,他们日复一日清晨4时出去,在风沙弥漫的烈日下忙碌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在招待所简陋的床板上舒展一下身子。多亏“八一厂的人都有这点苦功夫,习惯了。”剧组的人说。
比剧组更苦的是协拍部队的官兵们。当参加协拍的驻临汾某师部队来到当年红军东征到过的永和时,永和县张灯结彩伸出了热忱的双手。然而200多平方公里贫瘠的土地上只有5万人口的现状,逼使6000官兵只能露宿在从县城到黄河边沿途30公里的山梁上。夜宿山头,缺菜少水,嘴角布满血泡的官兵们,烈日下风沙中在拍摄地奔来跑去,一“耗”就是一天。如此境遇,连骑兵们训练有素的战马也累趴下了。“这比平时拉练苦多啦,可这是在再现咱部队前代人的业绩,吃这苦值!”这支原在杨得志麾下的部队的首长说。也许正因为此,官兵们在拍摄间隙仍口号不断,歌声震天。
6000多专程赶来的部队,还有来自内蒙古草原的骑兵营,以及那数百辆特意做旧的军车、炮车和数十条专门建造的黄河渡船等等,数十万资金和无数人20多天的辛劳,为的只是影片中几个镜头的气势和场面,这一切在影片里不过是几分钟一闪而过的画面。
然而,这就是大片。(向兵文并摄影)(附图片)
导演、摄影师韦林玉(右)在现场一边调度部队,一边和演员说戏。
为了拍摄渡河的几个镜头,协拍部队6000官兵凌晨两点便来到河边,在饥渴中来回奔忙到天黑才回到山梁上的露营地。
战士们在风沙中拍完戏,一身尘土,又在风沙中忙着埋锅造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