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遵义山里的水木小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0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重走长征路”纪实

  遵义山里的水木小学
本报记者卢新宁
10岁的张志金每天要走1个半小时的山路才能坐到那间漏雨的教室里。
张志金的家在遵义市大岩山围着的岩脚村,他的学校有个美丽的名字——水木小学。6月13日中午,当“重走长征路”慰问团的9名演员和记者赶到那儿时,天正下着雨。张志金和他的同学们淋着雨打起少先队队旗,整整齐齐地站着;许多孩子赤着双脚站在冰凉的泥水地里,使劲儿地拍着小手。
水木小学离遵义市只有14公里,但路已是相当难走。慰问团的同志们在坐了半小时汽车后,又冒雨步行1个小时,才看到了山坡上的水木小学。
在一间三年级的教室里,著名演员牛群、牟玄甫、卢秀梅、蔡明站到了孩子们身后,正在上语文课的老师让孩子们用“没想到”造句。凝神半晌,一个孩子举手:“没想到有这么多镇上的老师来看我们。”孩子们把慰问团同志当成了镇上干部,遵义市教育局局长说:“对孩子们来说,能有人来看看他们,便是最伟大的事了。”
蔡明这时眼眶有些湿润,她说,平常城里的孩子总是由人抱着、搂着,追着我们签字、合影,这里的孩子连看到生人都新鲜,别说看电视、追星了……
水木小学共有6间平房,其中的两间是每月40元租借来的民房。学校的窗子没有玻璃,冬天没有火炉。近40年来,这所学校一直是这样破败。学校12名教师中,有9个是代课教师,他们和孩子们一样每天赶3个多小时山路,每天中午不吃饭。
来自桂花村的曹贵林教过的课程,有5年级数学、6年级语文、一年级四年级的自然、五年级六年级的体育。他就这么一教就是11年,至今还是代课教师。31岁的女教师罗怀惠和她丈夫都是代课教师,去年春天丈夫不幸从山崖上失足身亡,罗老师仍每天领着七岁、五岁两个孩子踏上山路走向学校,从未迟到过一次、耽误过一节课……
水木小学校长指着学校平房后的空地告诉慰问团同志,不久前,一个叫陶钧岳的台胞捐赠了32万元要为水木小学改建校舍,很快,水木小学230多名学生就将有自己的教学楼、自己的食堂。
泥水地里,演员们为孩子们表演节目,孩子们则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在淅沥的雨声中,山里孩子用稚嫩童音高声朗诵“沙沙沙,小小音乐家,春雨姑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