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系统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2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系统掌握和运用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邱东
邓小平同志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深入地学习,全面系统地把握其精神实质,并在现代化建设中自觉遵循。
  开放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谈到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必要性时,虽没有从更多的角度讲多少大道理,而只是从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总结中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角度来论证这一点,但其理论的说服力已毋庸置疑。
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对外开放要从各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说:“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自己的条件出发。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
对外开放要实事求是,就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是受到不同的条件限制的。比如,引进外资并不是越多越好。外债规模在总体上应该与我国的还本付息能力相适应。
开放要实事求是,就应该不断从国内外开放实践中总结经验并用以指导下一步开放。比如,80年代,海外资本对我国的廉价劳动力比较感兴趣,“三来一补”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引资方式;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海外对大陆的市场容量更为重视,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与过去不同的引资战略。再比如,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筹资证券化的趋势。通过国际证券市场来融资,具有筹资主体主动、筹资对象广泛、筹资用途灵活、筹资使用期限较长等特点,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的国家来说,显然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开放方式。如何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扩大从国际证券市场融资的数量,是实践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
  开放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尽管对外开放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但对外开放本身并不是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手段。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和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可见,对外开放只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提高人民生活的手段之一,我们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
既然对外开放是手段,就有一个手段的选择问题,就有一个各种手段之间的配合问题。我们固然不能再闭关自守,但也不能仅仅依赖于或满足于别人来投资。我们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同时重视原有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通过企业重组和技术改造,使原有的工业潜力和优势得以发挥。只有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两个方面一齐抓,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有的同志往往把投资环境简单地理解为“七通一平”和外商在本地的办事效率。这些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投资引力,还在于当地的经济实力。国内国外的经验都表明,资金往往是流向经济较为发达或较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所以,如果我们忽略了自己的实物产业发展,搞成一个对外依附性很强的经济结构,反而会影响对外开放。
既然对外开放是手段,就有一个开放效益问题。比方说,引进外资本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可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可以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但也存在外资流动性较大的问题,外资来不来,什么时候来,来多少,来了会不会走,我们在投资环境上铺多大摊子,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开放的实际成效。1991年我国协议引进外资到位率是59%,而1992年仅达到27.65%,这说明完全依赖外资会影响我们的建设进程。进一步而言,引进的外资还有一个使用效益问题,如果合资企业管理不善,同样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有些海外商人以投资为诱饵,采取不正当手段来骗取我方资金。这些都说明并不是资金引进来就完事大吉,还有许多宏观管理和调控的工作要做。
  开放不仅仅是请进来,还要走出去
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小平指出,对外开放还有一些人没有弄清楚,以为只是对西方开放,其实我们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个是对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些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这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小平特别注意第三个方面,他认为,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如果说前一时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于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以“请进来”为主,那么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走出国门,特别是通过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来赢得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也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行动上抢先一步,谁就会形成经济开放的良性循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