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进化论的斗士科学普及的先驱——纪念赫胥黎逝世100周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28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进化论的斗士科学普及的先驱
——纪念赫胥黎逝世100周年
内容提要:赫胥黎一生为宣传和发展达尔文的进化论作出了杰出贡献,一直到死未曾稍懈。他还为科学普及进行不懈努力。他的这种坚强毅力和科学精神,永远受到后人的景仰。进化论在“五四”前后在中国影响了几代人,而进化论传播到中国,是从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开始的。
叶笃庄
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T·H·赫胥黎生于1825年5月4日,1895年6月29日逝世,今年是他的逝世100周年。赫胥黎的名字,由于著名学者严复翻译出版了他写的《天演论》,曾在中国广为流传。
赫胥黎出生于教师家庭,家境困难,早年失学。他于16岁开始学医,之后,获得奖学金,进入“查林十字医科学校”。在校时,争分夺秒,非常用功。那时,他曾用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的诗句作为座右铭:“正如一座星辰呵,永不匆忙,也永不休息。”1845年,他20岁时,在《医学公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科学论文,讨论人类的毛根上的一层膜,后来这层膜就称为“赫胥黎层”。
1846年早春,他完成了医学学习,并在伦敦大学考试合格,获得医学士学位。从此,他便步入社会,一生丰富多彩。概括起来,正如他自己在《自述》中所说的,共完成了四件大事,那就是:“科学的普及;科学教育的发展和组织;参加进化论无休止的大论战和小冲突;坚决反对教会精神和教权主义,无论是英格兰的还是其他地方的,无论是属于什么教派的,都一概反对,他们是科学的势不两立的敌人。”
科学考察和《进化论与伦理学》
毕业后,赫胥黎迫切需要解决的是饭碗问题。于是,他给英国海军军医总监写了一封求职信,不料几天之后他就接到了通知,通知他去政府办公大厦谈话。他在指定的时间前往,投进名片后,在接待室候见。不一会,总监拿着他的名片走进室内,第一件事就是把名片还给了赫胥黎,说道:“你也许在别处用得上它,要注意节约!”从这个小故事看来,这位高官亲自接见刚毕业的一个学生,大概官僚习气不会严重,同时这也许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一点表现吧。接见后,经过考试合格,赫胥黎被编入“胜利号”旗舰的花名册中,在哈拉斯医院服务。
在哈拉斯医院服务几个月后,21岁的赫胥黎被派到“响尾蛇号”军舰担任助理外科医生,随船去澳大利亚进行探险考察。当时,英国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向海外扩大市场,寻找原料基地,并为侵占殖民地作准备,经常组织一些探险队到世界各地进行探险考察。每次考察时,船上照例要安排一位博物学者参加,以便从事资源调查工作,赫胥黎在航行中就要兼做这方面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英国三大生物学家,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享有世界声誉的植物地理学家胡克,以及赫胥黎,都曾参加过这样的探险航行,而且都从其中得到了莫大收获。如达尔文说:“‘贝格尔号’的航行是我一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它决定了我的整个事业。”赫胥黎也说:“这次航海对我个人的锻炼是非常有价值的。”由此可见,实际考察对于科学工作、特别是对生物科学工作是相当重要的。
“响尾蛇号”1846年12月从普利茅斯港出海,航程历三年零十个月。在这期间,他用简陋的仪器对海洋生物的形态和生理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并把结果陆续寄回英国。经过这番实践,他已是一位成熟的动物学家和人种学家了。1850年回到英国后,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欢迎,一年后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两年后获得皇家生理学奖章。此后,经过数十年不断的奋斗,其成就和声望日隆,终于在1883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但因健康关系,未能终任,于1885年辞去了这个科学荣誉极高的职务,从伦敦移居到南萨里的白垩丘陵地区退隐。即使在晚年,他依然斗志昂扬,全神贯注地投入了和神学家格拉德斯通的长期论战,主题是关于《圣经》的《创世纪》中那些“创世”故事有无科学根据。1893年5月,在他去世的前两年,在牛津大学做了最后一次讲演,题目是《进化论与伦理学》,这就是严复翻译的那部在中国风行一时的《天演论》。
达尔文的“斗犬”
赫胥黎小于达尔文16岁,他们是忘年交,彼此极为亲密和尊重。达尔文称赫胥黎为“我的总代理人”,而赫胥黎自称是达尔文的“斗犬”。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问世之后,彻底粉碎了基督教中创世说的观点,并摧毁了物种不变论和目的论的基本阵地。赫胥黎读完这部书后,立刻就给达尔文写了一封信,说道:“我准备接受火刑,如果是必需的话,也要支持你的理论。”他已预见到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场激烈的论争,又说,“你可以相信,你已经博得了一切有思想的人们的永远感激。至于对付那些要吠、要嗥的恶狗,你必须相信你的朋友们无论如何还有一定的战斗性……我正在磨砺我的爪和牙以作准备。”
1860年6月28日,“英国科学协会”在牛津召集会议,讨论《物种起源》一书的问题,这就是科学史上那场著名的“牛津论战”。在这次会议的第三天,论战激烈地展开了。外号叫作“油嘴萨姆”的牛津主教威尔伯弗斯事先声称,要一举粉碎达尔文主义。他的追随者们大举出动,把会场挤得水泄不通,一大群牧师们占据会场中心,为主教摇旗呐喊。主教精神抖擞地足足讲演了半个小时,毫无科学根据地对达尔文和赫胥黎进行了恶毒的攻击。最后,以嘲笑的口吻质问赫胥黎:“你相信人类是从无尾猿传下来的,那么无尾猿究竟是你祖父一方,还是你祖母一方呢?”当时,35岁的赫胥黎,不慌不忙站起来,发表了支持达尔文的长篇演说,最后严肃地说出了下面一段掷地有声的话:“我曾断言,现在我再重复一遍,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他的祖父是无尾猿而感到羞耻。如果有一个祖先使我在追念时感到羞耻的话,他大概是这样一个人,那就是,他有浮躁而善变的性情,不满足于他在自己活动范围内所取得的令人怀疑的成功,偏要插手于他不真正熟悉的科学问题,结果只是胡言乱语一通,把问题弄得模糊不清,而且用一些强词夺理的离题话,巧妙地借助于宗教偏见,把听众的注意力由争辩中的真正焦点引到别的地方去。”当时,赫胥黎在会场上是绝对的少数,但敢于坚持真理;直言不讳,说真话,说实话,不说假话,不说空话。面对这种威严无比的科学精神,主教无言以对,灰溜溜地退出了会场。
不懈地进行科学普及工作
赫胥黎一生中还做过两件大事:就是教育改革和科学普及。他热烈提倡在所有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要进行科学教育,以改革英国保守的旧式教育。他在就任“南伦敦工人学校”校长时,曾以“自由教育,在哪里去找它”为题,发表了就职演说,对那时的英国整个教育制度,特别是对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进行了猛烈批评。他认为,自由教育应该是把学生们培养成“全面的人”,这样的人必须有强壮的身体,成为一部高效率的“机械”,同时他的头脑应该是“一部清楚的、冷静的、逻辑性强的发动机”。他强调学习外语的重要性,提倡开德文和法文课,以开拓学生们的眼界。他主张学校的课程必须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不能脱离实际。他提倡女子教育,并且亲自培训教师。
除了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和当教师外,他编写了许多教科书。1880年他编写的《科学入门》以及他参加编写的化学、物理等“入门”书和《生理学的基础课程》等,作为课本一直使用了许多年。他的专著如:《动物分类学导言》、《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无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等都是风行一时专业读物。
他不仅注重学校教育,他还积极进行科学普及工作。他深刻认识到,科普工作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而且还会对整个国家的文明与发展生产产生深远的影响。赫胥黎一生对知识阶层、特别是对工人进行了无数次科学演讲,以反对和抵制各种反科学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他认为,科学普及与学校教育是一个任务的两个方面,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赫胥黎同情工人阶级,几乎每一周都要对工人们进行一次科学讲演。他说:“我厌恶半瓶子醋的中等阶级,对于那些生活在实际中的粗手粗脚的人们,我愿试试看我能做些什么。”他又说:“我们应该在贫民窟和大学之间竖立一个阶梯,以便任何孩子都能沿着这个阶梯爬上去,我以为这正是我们的责任。”
除了上述各种专著外,他在晚年出版的九卷文集,大都是经过整理加工后的讲演稿,其中闪耀着他的光辉的科学思想和犀利的文风,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可惜,这套文集,除了第七卷《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和第九卷《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集的一部分有中文译本外,其他各卷均无。这类科学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对我国科学的发展是有相当作用的,因为任何科学的发展都不能割断历史。
《天演论》在中国影响了几代人
真正把进化论介绍到中国来,是从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开始的。《天演论》是根据赫胥黎于1894年出版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集中的《导论》编译而成的,1896年开始分期连载于严复主编的《国闻报》上,1898年以单行本出版。《天演论》出版后,立刻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知识分子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就连当时封建士大夫的代表、保定莲池书院山长、“桐城派”的舵把子、李鸿章的总文案吴汝纶在为该书作序时也慨然叹曰:“其义富,其辞危,使读者怵焉知变。”集中地代表着改革思潮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都曾受过此书的影响,以进化论充实和丰富了他们的变法维新思想。其后,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的思想无不受到进化论的影响。这种思想从戊戌政变一直到“五四”前后在中国影响了几代人,这不仅使他们获得了救亡图存的大道理,煽起了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还使他们懂得了如何据此观察一切事务和指导自己的生活、行动和斗争。有人作过统计,《天演论》问世10多年间,曾出版过30多种不同的版本,上海商务印书馆有一个版本,从1905年到1927年的22年间再版了24次;一部书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从一个侧面也可说明它的广泛影响。
为什么这部书能这样风行一时,产生这样巨大的社会影响呢?原因就在于我国那时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形势。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特别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感到祖国的危机重重。《天演论》出版的那一年——1898年,正是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时候,德国、俄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都在中国掠夺势力范围,要求租界地与筑路权,中国快要瓜分了!在这存亡之秋,一方面,有志之士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另一方面,当权的封建顽固派依然故我,愚昧无知,空谈夷夏,拒绝改革,甚至要把我中华大好山河“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值此内忧外患之际,严复通过《天演论》,一方面批判顽固派的保守思想,一方面唤起人民要自强、自立、自主,只要发愤,变法图强,存亡生死全操在自己手中,否则在生存竞争中,弱肉强食,就难免亡国灭种之灾。《天演论》结尾处所引用的丁尼孙诗,就是严复翻译此书的指导思想:
“‘挂颿沧海,风波茫茫,或沦无底,或达仙乡,二者何择,将然未然,时乎时乎,吾奋吾力,不竦不?,丈夫之必’,吾愿与普天下有心人共矢斯志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