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蟹大王”闹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7-01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蟹大王”闹潮
本报记者王启明
四月皖南,乍暖还寒。王吉鹏带着李鹏总理的嘱托,带着宣州市、郎溪县人民的盛情邀请,第一次来到皖南第一大湖——南漪湖。他脱去衣衫,穿件裤衩,就扑通跳进湖里。他摸着青凌凌的水草,捞起软绵绵的湖泥,看着,闻着。抬头一望,青山丰饶,波光无限。好一个肥美的湖泊啊!
陪同王吉鹏考察的宣城地区副专员汪和睦,见老王如此眷恋南漪湖,便再次提出联合开发此湖的愿望。
王吉鹏何尝没有这个想法呢?这32万多亩的大水面,对他来说,该是怎样的一种诱惑!
王吉鹏半生爱水,更爱大水面的湖泊。
他从小就爱家乡合肥市长丰县孔店的那条窑河,经常到河里摸鱼捞贝,改善清苦的生活。70年代初,苏南人到窑河收购河蚌,好奇的王吉鹏热情地帮着收购,渐渐学会利用河蚌养珍珠。虽经坎坷,但他矢志不移。1983年,他的珍珠卖得近3万元!当时的省长王郁昭喜不自禁,称他为“珍珠大王”。谁知,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安徽大水灾,王吉鹏的40多万只珍珠蚌死去大半。正在欲哭无泪时,他惊喜地发现大水面的河蟹却鲜活如常,只是跑得七零八落。这时,王吉鹏酝酿着一个新的设想,搞河蟹养殖。
不懂养蟹技术,王吉鹏就虚心求教,并在鱼缸里观察河蟹的生活习性。他不分昼夜地观看河蟹如何进食,如何蜕壳,进而有个异乎寻常的发现:河蟹不会游泳,只能在水底爬行。他根据这个发现,设计了一种水底拦网,无论大小、深浅水面,都可围养。这,成为王吉鹏日后大水面养蟹的一项独特技术!
1992年,王吉鹏在家乡高塘湖养蟹千亩,大获成功,当年盈利60多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蟹大王”。省委副书记兼合肥市委书记王太华祝贺他时说:“沿江湖泊多得很,那里大有可为!”
领导的指点,使王吉鹏的眼界更开阔了,他树立起在大水面干大事的雄心。1993、1994年,他先后在宿松县龙感湖,霍丘县的城东、城西湖承包养蟹,并组建了“安徽鹏程湖泊开发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正式摆开了向大水面进军的阵势。
大水面开发利用,一直是困扰各地领导和水产部门的难题。技术、资金,特别是管理,都叫人一筹莫展。王吉鹏却用他那博大胸怀拥抱着一个个湖泊。他说:“湖泊荒废,实在可惜!我是全国人大代表,就得为民办实事;我是全国劳模,不亲自干就不是劳模;我是企业家,就不怕冒风险。”
在龙感湖,他两年投入1680万元,去年收河蟹20多万公斤,卖得4000多万元,是开发前的100倍。但是,这只是王吉鹏开发效益的一部分。捕蟹时节,他有意抬高湖底部分拦网,让成蟹跑出一些,由沿湖农民捕捞。据统计,沿湖20公里的千余户农民,平均每户因此得益近万元,高的达三四万元。他还组织200多户渔民、农民参加捕蟹,前后50天,每户又可得万元的报酬。王吉鹏除按合同上交县财政100万元外,还向沿湖乡镇和希望工程各捐赠100万元。
王吉鹏为沿湖农民出力和乐善好施的举动,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沿湖群众自觉遵守和维持湖区管理秩序。长期无法兼顾的湖区农民利益,在王吉鹏这里都迎刃而解了。
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李鹏总理对王吉鹏开发大水面的做法很是赞赏。他说,安徽是农业大省,水面大,要把王吉鹏的成功经验推广开。
已有近2000万元资产的王吉鹏,原本想休整休整,然而,李鹏总理的嘱托,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又使他无法平静。安徽可养水面居全国第二位,但许多大水面仍是自然养殖状态,产量很低。作为湖泊开发公司的总经理,他心中不是滋味。
南漪湖的优越自然条件和沿湖群众及渔民的热情,使王吉鹏很快与宣城地区签订了联合开发的合同。
开发南漪湖,既是新的希望,更是巨大的压力。王吉鹏随即调兵遣将,带领着百余号人在湖的东北角滩涂安营扎寨。
大水面得大投入,更需大筹划。王吉鹏是位善谋划的人,自开发合同签订后,他的心就系在南漪湖上。他计划在两年内投入2000万元,今年投放“大眼幼体”蟹苗1750公斤,投放鱼苗3800万尾。目前,已投放蟹苗600公斤,购置摩托艇16艘,水泥机帆船14只,渔网、钢筋、木材等生产资料均已备齐。
如此大的投入,表现出王吉鹏作为企业家的风险意识;果断的决策,显示了他“水军统领”的过人胆识。王吉鹏身先士卒,每天在湖水中总得泡上三四个小时。他决心带领他的“水军”在南漪湖再创“日出斗金”的辉煌。(附图片)
捕蟹忙。李子斌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