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实事与“时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11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实事与“时事”
彭发生
近年来,许多地方的领导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为群众办实事,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
然而,也有少数地方的领导在办实事过程中,注重于表面形式,变成了办“时事”,出现“冷热病”,使不少实事不能有始有终,成为“半拉子”工程。
某乡为解决群众交通不便,前年便组织劳动力修建公路,路基未修好,去冬又另搞新的“实事”去了,使公路工程至今也未完善。又如某村为改善农田排灌状况,组织村民修筑一口水塘,上马时“轰轰烈烈”,工程只完了一半,又去干其他事了,至今不能受益。不少地方为解决农民用电困难,立好了电杆,迟迟没有架设电线;有的地方投资兴建了电影院和文化活动室,不去添置放映设备和图书,使建筑物空在那儿……诸如此类现象,由于只做了一半,使这些“实事”不能发生效益,群众很有意见。
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客观地说,办实事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曲折和困难。主观上分析,与我们一些地方的领导贪大求全,只重数量,不求质量,不问效果有很大关系。有的地方凭主观意志办事,不从实际出发,提出今年要办这十件事,明年又要办那十件事,甚至年年加码,似乎越多越好,结果只能虎头蛇尾。诚然,有条件能多办实事是好事,但是,各地的劳力、资金、物资总有个限度,采取“齐步走”是不符合现实的。应该是先后有序,分清主次,才能把实事办在实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