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在“悲壮”中塑造我们的民族精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9-16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艺术札记

  在“悲壮”中塑造我们的民族精神
雷献禾康宁
拍好一部影片最关键的是寻找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感觉。我们接到拍摄影片《敌后武工队》的任务后,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就是找不到独特的感觉。
《敌后武工队》这部小说写于50年代,小说很有生活气息,因为作者冯志同志就曾担任过武工队的小队长。事隔40年,我们今天来改编,所遇到的已不仅仅是改编技巧问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等优秀抗日影片像一座座丰碑立在我们面前,而这些年一些重拍片的失败,就在于编导者已经失去了对当年生活的独特感觉。事实告诉我们,决定一部影片成败的不是技巧的成熟与否,在技巧后面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敌后武工队》不是一部重拍片,但它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我们不能简单地重复打日本救中国的英雄主义主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90年代的观众,我们必须找到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把这一主题诉诸他们,或者说是去震撼他们。而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依赖于创作者对那场战争的独特感受。
为了寻找这种独特的感受,我们在当年敌后抗战环境最残酷的冀中地区往返千余里,采访了许多老武工队员,老妇救会主任,堡垒户群众以及在冀中生活战斗过的许多知名的文艺工作者。在《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家里,我们彻夜长谈,他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当年真实的触目惊心的故事,使人深受震撼。其中,他的一段亲身经历,对我们启发颇大。
抗战时期,徐光耀老师所在县大队有一次和日本鬼子的骑兵遭遇了。冀中平原,上百里没遮没挡,部队左冲右突,跑了一天,仍没有逃脱鬼子骑兵的前堵后截。嗓子冒烟,腿也跑直了,跪到水坑边喝水,一头就扎到水坑里。因为腿跑得不能打弯。当时,徐光耀老师站在一块麦地前说了一句话:“我徐光耀今天死这了。”这句话在当年很普通,很实际,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很多很多。它迅速地把我们拉入了那个年代。战争是残酷的,它无视生命的存在。但这种绝望不是悲观而是悲壮,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正是在这种“绝望”中——也就是国歌中所唱的“最危险的时候”奋力厮杀,成长壮大起来的。
我们一下子悟到了拍摄这部影片所要寻找的独特感受,那就是在“绝望”中书写前辈的英雄行为,在“绝望”中塑造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和这“绝望”有关。项羽背水一战,破釜沉舟;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杨伦刎颈不足,九裂不恨,匹夫所执,强于三军……
今天,我们拍摄《敌后武工队》这部影片,纪念50年前那场战争的胜利,就是要让子孙万代知道战争并非儿戏,民族独立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安定生活是前辈们每天经受着“绝望”煎熬去夺取的,我们希望观众能通过这部影片重新认识50年前那场战争,真正理解“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以厉鬼以击贼”的民族精髓所在。(附图片)
影片《敌后武工队》剧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