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阅读
  • 0回复

天安门上空的浩然正气——国庆日升旗仪式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02
第1版(要闻)
专栏:

  天安门上空的浩然正气
——国庆日升旗仪式侧记
本报记者傅昌波
10月1日清晨6点10分,天安门广场肃穆、庄严的时刻。
中华人民共和国46周年国庆日的升旗仪式开始举行。在嘹亮、庄严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在近30万双眼睛的凝视中,国旗护卫队升旗手、20岁的陕西籍战士牛文斌利落地将国旗抛展在晨风中。五星红旗舒展英姿,冉冉攀升。国旗护卫队员威武庄严的仪容、饱满昂扬的精神、整齐划一的动作,加上银白色的镀铬枪、乌黑锃亮的马靴、金黄色的礼服缨穗,国歌声、持枪的“嚓嚓”声、威严的“敬礼”口令,把广场上的人群带入了一种神圣的氛围之中。一股暖流穿越每个人的胸膛,在天安门广场四处流淌开来。
据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的贾英廷同志介绍,今天足有27万人汇聚天安门广场,这是历年参加升旗仪式人数最多的一次。9月30日晚12时许,记者看到在天安门广场国旗杆座的四周聚满了来自天南地北的群众。据统计,约有10万人在国庆节前夜便来到了广场,占领“有利地形”,以露宿一夜的代价来等待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席地而坐的人群中有军人、农民、知识分子,为数较多的是三五成群的首都各高校学生,不少在京打工的农民也在广场打起了地铺。凌晨4点多钟,所有通向天安门广场的路口都已经是人声鼎沸。来自河北唐山市第一劳改总队基建处的周江今年55岁了,他告诉记者,从1988年起,每年国庆节他都要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来观看升旗仪式,他说:“今年的场面是前所未有的,这么多人来广场体验这一神圣的升旗仪式,说明了祖国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身染重病、尚在治疗中的原国旗班战士陶维革,今天实现了他再向国旗敬个礼的夙愿。关于他的事迹,通过《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介传播以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编者注:10月2日凌晨零点零五分,一位素不相识的外地医务工作者还给本报夜班编辑打来电话,希望为陶维革的治疗贡献一分力量。)今天,他被许多观旗群众团团围住,向他表示亲切慰问。升旗仪式结束后,他对记者说:“没有国旗就没有我的今天,我内心的激动无法用言语表达。今天的仪式庄重、大方,战友的威武军姿令人鼓舞。作为一个老兵,我感到非常欣慰。”
升旗手牛文斌与记者交谈时,向记者出示了他的珍藏品——10多双在甩旗训练中磨破的白手套。他说这可能是他退役前最后一次参加重大升旗仪式,所以十分珍惜。他介绍说,升旗时,不论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都要求旗手抛旗时将长5米、宽3.3米的旗体顺风展开。所以外面刮大风、下大雨时,别的战士可以往屋里跑,升旗手却必须抱着旗子上训练场。
刚刚带队升完旗的护卫队副队长王金耀谈了他的升旗感受:“虽然对我们来说,每次升旗的程序是相同的,但我们知道广场上深情注视我们的眼睛每天都不相同。我们护卫队官兵的共同信念是,只要一走出天安门城楼,你便不属于你自己,而是伟大祖国象征的一个组成部分。”
昨天虽然天公不作美,天安门广场没有想象中的朗朗晴空,但是将近30万人观礼的磅礴气势和国旗护卫队“护卫国旗,重于生命”的誓言和行为,有如一团爱国主义的浩然正气盘桓在广场上空,让人感到胜似红日初升,彩霞满天。(附图片)
左图:大病初愈的原武警国旗班战士陶维革(中)参加了国庆升旗仪式。当国歌奏起的时候,他的眼睛湿润了。本报记者卢传友摄
右图:“十一”国庆节,二十七万各界群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观看隆重的升旗仪式。新华社记者唐召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