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阅读
  • 0回复

巨笔细描只为真——《大进军·席卷大西南》拍摄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0-14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巨笔细描只为真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拍摄散记
1949年11月,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刚刚响过,人民解放军二野刘、邓大军在贺龙18兵团配合下,挺进四川,遵照毛主席、中央军委“采取大迂回、大包围动作”的战略部署,对蒋介石负隅顽抗的“大西南最后堡垒”南北夹击,60万大军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不到半年时间就全歼国民党90万守军,解放了大西南。
近半个世纪前西南大地上这扭转乾坤的辉煌一页,如今正被收入八一厂拍摄的上下集历史巨片《大进军·席卷大西南》镜头中,从而与《大进军·解放大西北》、《大进军·扬子江大战》、《大进军·南线大追歼》一道,在银幕上威武雄壮地展现出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后进军全中国的历史全貌。“《大进军·席卷大西南》不同于人、史并重的《大决战》,它重在写人。”该片导演杨光远,这位曾任《大决战》总导演的资深军事电影艺术家,要求《席卷大西南》这部纪实性战争历史片要拍得质朴、自然、有力度、富于历史感,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下,在大西南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塑造出她的解放者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的艺术形象。
表现伟大的历史需要如椽巨笔,千军万马席卷大西南自然离不开气势磅礴的大手笔,但这都得从细微处着手。当年贺龙率18兵团雄视阔步开进西南重镇成都,不仅意味着四川的历史掀开新的一页,也标志着全中国大陆的解放。表现这一历史场面,自然成了影片的重头戏。可它也成了拍摄中的难点,物换星移时过境迁,成都已远非当年之成都,今年3月杨光远率主创人员寻遍成都大街小巷后,才终于找到了一条正欲拆迁的由旧时二层木板小楼构成的街道。成都市政府得知消息表示大力支持,特意延缓拆迁工期等待拍摄。不料9月摄制组人马开到成都拍摄时,秋风乍起,街上梧桐仍绿,繁茂的枝叶不仅遮住了两旁建筑的旧时模样,也不符当年之季节。决意要营造出当年历史氛围的创作者们,不愿在此将就拍摄而减弱影片的气势,毅然掉头奔赴成都附近各县另选景地。很快摄制组便来到了大邑县安仁镇一个叫苏场的小镇上,小镇的街道、民居恰似杨光远导演在当年拍摄的纪录片上看到的旧时成都模样。于是,从北京、西安运来的22节火车皮的各式军装、枪械、车炮、马匹,汇集到了这个只有数千人的小镇。一时小镇房屋上的电视天线不见了,路边也不再有电线,街两旁悬挂起各式店号招牌,四处张贴出五花八门的告示。别以为这都是些“小摆设”,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约法八章”的安民告示到“雨林雪花膏”广告,林林总总上百件都是摄制组细心考证后又经过做旧处理制作成的,正是它们使小镇一下回到了历史中。
在真实的环境中再现真实的历史,再小的细节也不容疏忽,这已成了摄制组各部门自觉的意识。为了表现我军堵敌退路中攻占白马山战斗的惨烈,美工师们在安仁镇附近的山头上布置战场时,发现远处山坡上有丛丛绿色的荒草,这点点绿草绿得不合时宜且破坏了战场凝重的气氛和影片灰褐色的基调。为此,美工部门想尽办法,最后在县林业部门的帮助下,出动十多人喷洒农药终于才使荒草改变了颜色。
电影作为视听综合艺术,立体声效果的临场感、空间感无疑能大大增强银幕形象的感染力。《大决战》的单声道处理给创作者也给中国电影史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大进军》的拍摄采用了立体声同期录音技术,这给演员表演、场面调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雨声、鸟鸣声、人物对话、枪炮声……声声来自现场录取,还要表现出不同音源的远近层次,这对于时常得面对千军万马的录音师们来说,则又更是一番艰辛。都江堰上游,镜头前我军将士正巧渡乌江,录音师们从不同位置准确地录下了波涛声、马鸣声、战士们焦急的叫喊声……然而在这些声音所构成的生动的历史氛围里,突然会传来远方拖拉机的马达响,或者围观群众中小孩的啼哭声。录音师们的辛劳由此功亏一篑,只好无奈地要求导演“再来一遍”,这“再来一遍”意味着多少人力物力的重新付出。
也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精益求精的“再来一遍”中,一个伟大时代的历史在质朴而真实的立体再现中,生动地走来了。
向 兵文 粟石毅摄(附图片)
题图为摄制组在苏场上忙着拍摄成都入城式。
下图为导演杨光远给演员们说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