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阅读
  • 0回复

在《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发行座谈会上的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01
第4版(要闻)
专栏:

  在《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发行座谈会上的讲话
李瑞环
(一九九五年十月三十一日)
同志们、朋友们:
作为振兴京剧的热心人,作为《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参与者,我出席今天的首发式感到十分高兴。首先,我对《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对为这项工作做出贡献的各位同志、各位朋友表示感谢!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京剧历来为人们所喜爱,被称为“大戏”、“国剧”。只是由于“左”的错误影响特别是“文革”的浩劫,京剧艺术遭到了巨大破坏,十几年间,传统剧目被禁演,艺术人才遭迫害,老艺术家错过了展示风采的宝贵年华,中青年演员丧失了学习实践的大好时机,导致人才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振兴京剧,各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特别是一批壮心不已的老艺术家和立志献身京剧艺术的中青年艺术工作者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使京剧事业获得复苏,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京剧的状况还不尽如人意,演出的剧目不多,质量不高,继承和创新都不够,老戏迷看了不满意,新观众看了有误解,人们热切盼望京剧艺术重放异彩。如何振兴京剧,对社会来讲主要是抓宣传抓普及,对剧团来讲首先是抓质量抓继承。因为离开对京剧原貌的准确了解,学习就没有根据,发展就缺乏基础,评价就失去标准。这就如同学书法,如果没有字帖,不经过一段临摹练习,就不可能把字写好。为此,1985年我在天津工作时曾经提出两个办法,一是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二是京剧精粹音配像。所谓百日集训,就是集中一批青年演员,请上一批名家名师,选择若干重头剧目,停止公演,强化训练。主角、配角、前台、后台都由著名艺术家作指导,开小灶吃偏饭,手把手地教。集训中强调讲规矩严要求,一招一式、一腔一板都一丝不苟,道具放的地方用尺量,人站的位置贴橡皮条。100天时间,推出了十台大戏,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在内地、港澳台等公演后都引起轰动。所谓音配像,就是选择著名老艺术家当年演唱的录音,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为这些录音配上图像,请曾经参加或观看过演出的老艺术家具体指导,力求原模原样、原汁原味。当时尝试配了三出戏,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进行下去。这个办法由提出到现在已经十年了,这期间我们在振兴京剧中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梅周诞辰100周年,成立京剧基金会、京昆指导委员会,等等,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这样好的形势下,我又想到了音配像,觉得仍然是继承京剧艺术的有效方式,应该继续搞下去,于是请张君秋同志和其他一些老同志来操办这件事。音配像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也是一次新的尝试,搞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很多、困难很多、麻烦很多,也走了一段弯路,但大家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为己任,坚韧不拔,努力工作,边干边改进,逐步积累经验,终于出色地推出了第一批音配像作品。
50年代是京剧的黄金时代,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人民群众意气风发,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京剧舞台也呈现出人才辈出、好戏连台、百花争妍、流派纷呈的兴盛局面。特别是许多名家团结合作,联袂演出,使许多剧目的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如大家熟悉的《龙凤呈祥》、《四郎探母》、《赤壁之战》、《赵氏孤儿》等。遗憾的是好景不长,遗憾的是没有留下影像。庆幸的是保存了不少录音,庆幸的是有些当事的老艺术家还在。音配像的方法就是用庆幸弥补遗憾。刚才大家看了音配像集锦,只能有个初步的印象,如果看了全部录像,印象会更深、更好。不能说完全达到原来的模样,起码是接近或近似。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第一,可以提供一批声像并茂、品位较高的京剧欣赏剧目,满足广大戏迷的愿望,对京剧艺术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可以抢救不少濒临失传的经典作品,为京剧艺术的教学和研究、学习和继承提供标本和根据。第三,可以再现若干老京剧艺术家特别是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艺术家的成就,使他们获得应有的社会、历史地位,这是对老一辈艺术家最好的纪念。第四,可以使一批参加配像的中青年演员受到一次难得的科班训练和艺术熏陶,对于继承前辈精华、提高艺术修养很有好处。第五,同时也使参加这项工作的老艺术家焕发了艺术青春,取得了新的艺术硕果。有的老艺术家讲,当年轻演得动的时候,常常是朦朦胧胧、不太理解的时候,当年老经验多懂得多的时候,常常是演不动的时候。这次,许多老艺术家把自己一生积累并理解了的东西,由自己来导演,找一个替身表现出来,取得了更加理想的舞台效果,自身精湛的艺术也得到了新的升华。
京剧音配像的方法是成功的,应该坚持下去。中国戏曲种类很多,每一个剧种都有其代表剧目和著名表演艺术家,都不妨尝试一下。我们给骆玉笙同志的京韵大鼓配了一些像,效果很好。搞音配像需要四个条件,一是收集、选择、整理好原来的录音,二是找一批功底好、扮相好的中青年演员来配像,三是请当年演过见过、了解原貌、经验丰富、造诣较高的老艺术家作指导,四是有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四者缺一不可,尤为重要和紧迫的是第三条,因为没有老艺术家亲自指点,音配像就失去依据,就很难成功;而现在这样的老艺术家已经不多,如当初参加汇演《法门寺》、《赵氏孤儿》的主要演员健在的只有张君秋同志。因此,音配像工作必须抓紧,否则,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这次音配像工作时间不长,花钱不多,配戏不少,效果不错,这件事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是要有实招。做好任何工作,光喊重要不行,光有热情不够,光表决心也没用,必须有真招实招。世上凡普遍和长期存在而解决不了的问题,必然有其深层次的、内在的原因。京剧及其他戏剧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需要更多的人,从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招法才能解决。二是坚持实干。我们许多事情没有干好,不是失之于道理不明,也不是招法不对,而是缺乏实干苦干。这次音配像,一年的时间搞了50台戏,由找录音、选录音、整理录音,到找演员、选演员、训练演员,直至合拍合成,工作量很大。正是由于同志们冒着寒冬酷暑,不分白天黑夜,废寝忘食,顽强拚搏,才有这样好的结果。三是注意用人。事在人为。要办成事,就要找一批想办事、肯办事、会办事的人。想办事是热情,肯办事是实干,会办事是本领。这次音配像确实碰到很多难题,如录音带有的不全缺些东西,有的总体不错局部不好,有的光听声音却弄不清是什么动作,所有这些难题都是靠行家、靠经验、靠本事、靠智慧逐一解决的。四是加强协作。许多事情都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如果离开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顾局部不顾全局,只管眼前不管长远,就很难办成。这次音配像工作,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事事都求人,事事靠协作,事事要支持。只是凭着大家弘扬民族文化的执著精神和各个方面的鼎力相助,才使音配像这台大戏演得有声有色、协调有序,称得上众志成城,共襄盛举。
京剧音配像工作有了一个可喜的开端,要使这一成果在振兴京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做大量工作。希望新闻出版单位、京剧艺术团体以及有关方面,尽职尽责,共同努力,切实把这一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京剧艺术的好事办好。  (新华社北京10月31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