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看“彩虹”!——关于彩虹电子集团公司壮大民族工业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07
第1版(要闻)
专栏:

  看“彩虹”!
——关于彩虹电子集团公司壮大民族工业的报告
本报记者王清宪艾丰
引进是为了加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强了自己的实力,才能振兴民族工业,也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实现真正平等互利的合作。一个这样的特大国有企业站起来,甚至可以改变一个行业的面貌。
彩虹电子集团公司“引进吸收,自我改造,壮大民族工业”的实践,为我们得出了可喜的结论。
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壮大
中国彩管企业9家,8家都是合资企业,只有一家是国有企业,这一家就是位于陕西咸阳的彩虹电子集团公司。1994年,它生产销售彩管440万只,占全国主市场的1/3,其中出口110多万只,占其生产总量的1/4。
1994年,它的销售收入为32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4500万美元。在全国500家工业企业排名榜上名列第76位,是我国十大电子企业之一。今年上半年,已生产彩管274万只,实现销售收入28.18亿元,出口彩管87.84万只,约占总产量的1/3,已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实现利税5.2亿元,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利税水平。
它与全国60多家电视机厂均有供求关系,全国获奖的电视机大多用彩虹的显像管;37厘米(14英寸)彩管出口供不应求,在国际市场已举足轻重,约占国际总需求量的1/4。有外商问总经理张文义:你能不能用你的质量,用你的价格把别人搞垮,垄断国际上37厘米彩管市场?张回答:我们不夸这个口,但我们争取!
1994年,彩虹荣获企业管理“金马奖”。企业没有“三角债”。
彩虹电子集团公司是国家于8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的生产线。投资为6亿元人民币,生产能力为96万只。当时是全国唯一的一家彩管生产企业。1994年,它的固定资产已达到18亿元;靠自己的能力,使产量达到440万只。1995年产量可达到550万只。产品通过了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际安全认证。在国内同行中,成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自我配套能力最强、国产化率最高、市场占有率和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在全行业皆列前茅。
引进是手段 自我发展才是目的
自1982年投产后的近10年时间里,彩虹是国内唯一的彩管生产厂家。在这10年里,彩虹的产品供不应求,全由机电部计划分配。但到1990年前后,我国形成了“彩管热”,北京、南京、广东都在与国际有名的大公司合作生产彩管。如何面对即将形成的竞争局面?
他们算了这样一笔帐:新上企业年产量大都在100万只左右,要投入10亿元,三年才能建成。而彩虹对原来的生产线进行改造,提高100万只的生产能力,只需要1亿元,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半年就可以完成。这样,到1994年,其生产量达到440万只。不仅在市场份额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成本和价格上的优势使它保持了强劲的竞争能力,这些改造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增加了品种,使生产线可以根据市场情况随时调整产品结构。
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最主要的是这些年培养了大批的技术力量。建厂以来,企业共送出1100多名青工到全国11个省市的60多个企业、院校进行培训;1812多人次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到日本和美国公司学习;工厂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举办彩管、电子、计算机、管理等各类教育培训班、专业技术交流会、研讨会1100多期。还同清华大学、西安交大等很多院所建立合作联系,开展课题研究。成立了职工大学、中专、技校,培养出大中专层次的彩管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名。目前全国其它8家彩管生产厂家,大都有彩虹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甚至有的企业的经理、班组长也是彩虹的人。
张文义认为:我们要快起步、高起点,引进是必要的,像彩管这样的产品,在10多年前谈自我开发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引进不是目的,只是我们获得自我发展能力的手段。这几年,彩虹每年将税后留利的90%用于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在引进的生产线上前后进行了1000多项技术改造,队伍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80年代末,彩虹引进日本东芝的彩管生产技术时,没有引进其荧光粉。生产所需荧光粉常年从日本进口,其价格特别高。为降低成本,彩虹向国际其它厂商发出订货意向,一时间,国际许多大的荧光粉厂家都到彩虹来了,但没有一家的产品可以在东芝的管子上用。1990年,彩虹开始自己研究,花了4年时间成功开发出了东芝红、绿、蓝三色几个规格的彩粉,接着又开发出高分辨率彩色显示管用粉。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用粉问题,而且很快就进入了国际市场。
这两年,一些前些年被合资企业挖走的技术人员又要求回来。为什么?在合资企业,一般是不让中国人参与重大技术开发的,有的技术人员顶多是个维修工。这样,人家每有一个改进,合资企业都要出高价钱买进。作为一个技术人员,觉得还是彩虹的事业能融入自己的创造。
我国的彩管制造业是靠引进技术建立起来的。彩管所需要的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绝大多数靠进口配套。一年下来,600多种的材料进口,彩虹要花几亿元人民币。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可能建立我国民族彩管生产体系,不可能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为此,他们实行跨行业跨地区的合作,联合化工、冶金、石油、建材等行业和单位,大力推进国产化试制步伐。目前,彩虹彩管结构材料和主要辅助材料的国产化率已达到60%,零部件达到90%,设备达到82%。
有实力才谈得上平等合作
1992年至1993年,彩虹对47厘米和54厘米彩管生产线进行了两次改造,使原设计生产能力从160万只/年提高到200万只/年。1994年为了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彩虹决定把这两条线的生产能力由200万只/年提高到240万只/年。这次改造涉及的关键设备的关键部位比较多,改造难度和风险很大。当时向日方询价,日本厂方的报价是20亿日元。彩虹说有些设备可以自己干,日方厂家将价降为10亿日元。彩虹认为价格太高,决定自己干。日方得知消息,又将报价降为5亿日元。彩虹自己开始干时,日方又降为3亿日元。结果,还是彩虹自己花了1850万元人民币改造成功了。
1992年,彩虹要生产高分辨率显示管。日本软件技术的报价是10亿日元。结果,彩虹和西安交大合作,依靠国内的技术力量,不但开发出高分辨率显示管,而且建成了中试线,软件加硬件合起来用了不到5亿日元。此后,日本也不再对中国封锁这个产品,日本松下公司才允许它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北京松下生产这个产品。
世界彩管生产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中国。彩虹快速发展与雄厚的开发实力,早已引起了其他两国同行的关注。彩虹也有意识地请他们到企业参观访问。不仅让其了解彩虹外部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让他们了解彩虹的科学高效的内部管理以及职工的精神面貌。韩国三星公司的高级职员和日立公司驻广州办事处主任都给彩虹很高的评价。
37厘米彩管的香港市场过去主要是日本和韩国占领。彩虹打进去之后,质量高成本低,有价格方面的优势,香港三家电视生产企业每年就买120万只。韩国三星公司一位高级领导人要求彩虹调高价格。彩虹回答是:我们的出口价格是合理的。由于我们的成本低,利润并不小,客户愿用。目前,就连三星、飞利浦公司在中国国内组装他们的电视机也开始用彩虹的管子了。
张文义1995年5月访问日本,东芝提出要与彩虹在各个领域全面合作的设想。张文义认为:彩虹不仅能生产东芝型彩管用荧光粉,而且还能生产日立型彩管用荧光粉。合作应该在更高的技术领域进行。最后,双方签了这么一个协议:合作生产我国不能生产的16∶9宽屏机、多媒体电视机、监视器等;商标使用两家复合商标;必须尽快实现国产化率50%;必须在合资企业内设开发中心。东芝公司愿意签这样一个协议,主要是他们看到了彩虹的实力。
而1991年,彩虹与一外国公司谈合作生产彩玻时,人家开口一个要求就是:彩虹的彩玻要纳入他们全球销售合作总体规划。
经济合作应该是互惠的,但具体如何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双方实力的对比。有实力才有平等的互惠。
最有力的保护是壮大自己
彩虹这么一个在行业内占绝对优势的国有企业,对彩管行业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彩管占彩电成本的1/3到1/2。这几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大,但电视机价格平稳。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彩管价格平稳。现在9家彩管生产厂家每两个月开一次市场分析会,交流信息,分析市场动态。从1993年开始,彩虹倡议大家稳住价格,以保持国产彩管对进口彩管的竞争优势。张文义认为:彩管涨价,失去了对国外彩管的竞争优势,对电视机生产厂不利,对彩管生产企业也不利;彩管价格上涨,必然导致国产彩电价格上涨,把国内消费者推给进口彩电,国内电视机厂生产萎缩,必反过来殃及彩管生产。由于对国内市场占有的绝对优势,并且与60多家彩电生产企业都有供求关系,所以,彩虹的意见不仅被大家重视,而且为大家接受。
彩虹目前的产品质量、成本、品种都具有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不仅如此,他们现在已经有能力出口技术,设计彩管生产线。希腊、菲律宾、中东等国家已经发出了邀请。
现在,国内形成新的一轮彩管热。索尼在上海,拟上彩管、显示器、整机一条龙生产线,投资70亿元;大连、天津、成都、长沙等地也在积极寻找国外公司。为保持在全行业的领头地位,1994年,彩虹在电子工业部的支持下,确定了“大公司”战略:到2000年,把规模提高到1000万只,成为世界最大的几个彩管生产企业之一。并使企业成为销售收入在200亿元人民币的国际性公司。
彩虹认识到,产品的竞争常常是靠牌子的竞争进行的,而牌子竞争又是企业规模和实力的竞争。在企业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全面实施名牌战略,才能把企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他们的目标是:彩虹不仅升起在中国的大西北,更要升起在世界的东方。
我们等着看这样的彩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