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过去,由于工农剪刀差,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总是渴望成为吃“皇粮”的工人;而今,却有大批煤矿职工重新回到土地,转而当了农民——从矿工种地看转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21
第2版(经济)
专栏:

  过去,由于工农剪刀差,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总是渴望成为吃“皇粮”的工人;而今,却有大批煤矿职工重新回到土地,转而当了农民——
从矿工种地看转变
本报记者彭嘉陵
大批矿工回到土地
鸡西矿务局大通沟煤矿宋吉林一家,过去老少四代9口人,只他一人每月有200多元收入,靠救济过日子。今年初,在井下干了9年绞车工的宋吉林毅然办了工转农手续,承租了20亩地,全家老少齐上阵,种植蔬菜、大豆、玉米,今年收入可突破2万元。2000多元与2万元一比较,人们当然愿意选择后者。
像宋吉林这样工转农的,鸡西矿务局今年就有5000人,他们的收入均比原来提高。在东北、西北也有不少煤矿开始搞农业,许多地方搞得有声有色。煤炭部近日在京召开座谈会,总结了这一经验。
与会者的看法是,部分煤矿职工务农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追求比较效益使这种转变顺理成章。
近些年来,在我国东部和南方许多省份,由于加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许多农民已离土离乡,从事各行各业,农业已不再是这些地区农民的首选之业和唯一选择。人们往往担忧这种现象是农业萎缩的开始。农民兼业,这是一种经济现象,行政手段很难奏效。
转移顺理成章
难道真的没人种田了吗?不是,关键是看务农与务工、经商相比,哪个效益更好。东部和南方许多地方,人多地少,种田的收益远远不及务工、经商,因而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在东北、西北、西南一些偏远地区,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同时,土地较多,农业发展余地较大。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煤矿企业人员过剩,效率低下,历史包袱沉重,企业亏损严重,发工资困难,有的矿工已开始给当地农民打工。如鸡西,去年职工家庭人均月收入35元以下的特困户就有1万多。到本世纪末,国有重点煤矿要精简分流100万人,衰老报废及资源条件很差的煤矿大约有66万人需要转移,这还不包括有待安排的约100万职工子女。也就是说,200多万人的生活和就业问题已严峻地摆在了煤炭行业面前。
煤炭工业近年来提出了“以煤为本,综合开发,多种经营”的战略方针,不少企业开办了一些加工企业和商业服务业,但许多煤矿远离城市,信息和市场都不占优势。
煤矿务农有许多有利条件。东北、西北许多煤矿地处山沟,有大片的土地、辽阔的草原和充足的日照,发展第一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据煤炭部最近的调查统计,东北、西北地区20个矿务局可以用来发展农业的土地有362万亩。六七十年代以来,已开垦出70万亩耕地,农田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
煤炭行业算过一笔帐:若发展二三产业,平均每安置一人,需投入4万元,而搞农业只需投入2—2.5万元。
煤矿转产搞农业就这样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东北、西北不少煤矿已开始真刀真枪地介入农业了。
传统农业改观
煤矿职工务农,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开荒种地,放牛养羊。煤矿有煤炭、电力、坑木、林场、交通运输工具和许多可以用于农业的物资,有国家三产贷款的支持。以煤矿牵头组建的农场等,以企业化经营的管理模式,组织专业化生产、集约型经营,正逐步形成规模经济。
内蒙古乌达矿务局五虎山矿,办起了年设计出栏万头的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大型现代化养猪场和饲料加工厂。由煤矿来做成这件事,显示了煤矿办农业的潜力和实力。
我国传统农业是家家户户耕种,农民财力有限,很难对土地有足够的投入。煤矿务农是企业化经营。甘肃窑街矿务局利用地方政府划给的11.8万亩荒漠,投资70万元,进行大规模整治。现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已开出可垦区6.6万亩,已垦植1.6万亩,种植粮食作物3000亩,还种了大量瓜籽、苜草,建设果园430亩、鱼塘240亩,拥有资产1700多万元。如果不是以矿务局这种企业形式投资开发,很难想象荒漠能变成绿洲,戈壁滩能变得如同江南。
有17.5万人的鹤岗矿务局,仅与采煤有关的人员就需转产分流2.5万人。尽管面临经济困难,该局仍然采取利用贴息贷款、自筹和集资等形式,一年就投入了955万元的资金,实现了各类农作物种、管、收全过程的机械化配套,全局3万亩小麦的春播和秋收只用10天左右的时间就可完成。展现了一幅现代化农业的前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