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鹰城笑开牡丹花——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11-21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鹰城笑开牡丹花
——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侧记
徐怀谦
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城南7.5公里处,有个普通的村庄,叫马街。元延祐年间(公元1314年)农历正月十三,这个村里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去世了。他的满天下的“桃李”——徒弟们前来悼念他,为他说书献艺,并相约年年相聚,说书唱戏,以示祭奠。如此年复一年,相沿成习,就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十三马街书会”。
今年金秋,此番奇景在鹰城——河南平顶山再度上演,不过规模更大,门类更全,气势更盛。这就是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和平顶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曲艺节。
负鼓携琴各路名家聚鹰城
曲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曲艺事业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为祝贺本届曲艺节在平顶山市举行,江泽民、李鹏、刘华清、田纪云等纷纷题词。江总书记的题词是:“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曲艺事业。”李鹏总理的题词是:“中原名城,曲艺之乡。”
对于曲艺界来说,这是一种鼓舞,更是一种鞭策。各路名家为之振奋,他们怀着神圣的历史责任感,带上自己的拿手好戏,负鼓携琴,随师伴徒,走到鹰城来了。
81岁高龄的骆玉笙以那曲大家熟悉的《重整河山待后生》为本届曲艺节开幕式压轴,檀板弦歌,风采依旧;来自辽宁、四川、江苏、山东的评书六大家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徐勍、王丽堂、刘延广联袂登台,各呈机锋;相声界的马季、姜昆、常宝华、唐杰忠、李伯祥、杜国芝等,说学逗唱,包袱迭出;小品演员赵连甲、邹德江、韩兰成、巩汉林、侯耀华;弹词演员余红仙、杨乃珍,广东粤曲演员陈玲玉、梁玉嵘,四川清音的程永玲,湖北大鼓演员张明智,来自香港的粤曲演唱家欧伟嫦等也纷纷亮相。
用中国曲协党组书记罗扬的话说,这的确是曲艺界一次团结、成功的盛会。参演节目采用各地推荐与邀请名家相结合,推荐面涵盖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中直有关单位和解放军,最后选定128个节目,组成10台在平顶山市的各大场馆轮番上演,演出人员多达488人。从曲种上看,本届曲艺节包括40个曲艺形式,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满、蒙、彝、白、傣、回等6个少数民族也参加了演出,像蒙古族的好来宝、傣族章哈、白族大本曲等,虽然语言不通,但丝毫没有降低它们的艺术感染力,演出中不断赢得观众掌声。
后继有人中青年舞台唱主角
据统计,在参加演出的488名演员中,55岁以上的占11.9%,35至54岁的占52.8%,35岁以下的占35%,中青年明显成为舞台上的主力军。本届曲艺节上涌现出的不少新秀,像山东快书演员郭秋林、苏州弹词演员黄霞芬、黑龙江二人转演员张野和孙淑梅等,都是三十几岁,基本功扎实,颇得行家首肯。曲艺节上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师徒同台。骆玉笙带着安冰、冯新蕊、姚俐玲三个徒弟上台来了;评书演员刘朝一招一式,皆得刘兰芳之真传;还有田连元与张洁兰、马季与刘伟等,都显示出中国曲艺界明天的希望。
从创作上看,本届曲艺节的128个节目,绝大部分是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单是赞颂人民公仆孔繁森的,就有郭秋林的山东快书《父子同行》,张野、孙淑梅的二人转《血情》,籍薇的梅花大鼓《别母》等,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来自天津的相声演员李伯祥、杜国芝到平顶山不到两天,在演出之余深入生活就地取材,把一条街上的机关、商店、学校、邮局等摸得滚瓜烂熟,编入相声《帮倒忙》,演出效果远胜过那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段子。
6天的紧锣密鼓,6天的欢歌笑语,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在“中国曲艺城”平顶山闭幕了。128个节目首次荣获中国曲艺节的常设大奖——牡丹奖,26个单位获组织奖。曲艺这一植根民间的艺术在平顶山再度辉煌。(附图片)
青年黄梅戏演员杨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