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阅读
  • 0回复

信息高速公路通向何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1-07
第6版(国际)
专栏:科技漫话

  信息高速公路通向何方
吴季松
三、信息高速公路将于何时开通?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高速公路是可行的,它将于何时开通却是广大读者关心的又一问题。当然,开通信息高速公路除技术要求外,还存在资金、法律和体制与观念的问题。从资料分析来看,美国政府给这个计划规定了最低要求、中期计划和远景目标。
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4年1月25日在《国情咨文》中对最低要求的解释是:争取在2000年以前把全国的公共设施联系在一起。中期计划是到下个世纪初使大部分美国家庭入网,实现多媒体普及化。最高要求是用15—20年的时间建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最终是全世界的——电子通信网络,四通八达,将每个人都连在一起,并能提供想象得出的通信服务”。美国副总统戈尔还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一场将促进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信息革命性的社会变革。”
美国要实现最低要求,资金不是大问题,2000年以前美国政府虽说只出资区区33亿美元,但是企业界对此表现出很大热情,仅贝尔公司就宣布在7年内拿出160亿美元来建光纤传输系统;此外,按目前计划,自1996年以后美国政府每年拨出7.5亿美元的专项资金,只占年度财政预算的0.5‰,根据需要追加也是完全可能的。最低要求涉及的只是公共设施,法律问题不大,体制与观念问题也不明显。因此,最低要求如期达到是可能的。
中期计划难度很大。这个计划需4000亿美元,占美国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5%,而美国政府的专项经费仅350亿美元。如果分解在10年期限内,每年大约只占同生产总值的0.5%;从目前企业界闻风而动的势头来看,资金问题也是有可能解决的。对中期计划遇到的存储、入户和软件等一系列技术问题以及统一技术标准的问题从科学技术发展进程来看,是可能解决的。至于因用户激增和企业界广泛参与而带来的法律问题,从美国众议院1994年6月通过的为信息高速公路排除障碍的法案来看,只要政府下决心,也是可以解决的。中期计划要求大部分美国家庭入网60%就算大部分,目前美国家庭计算机普及率已达31%,这一目标也是可以达到的。因此,中期计划可能比预期有所拖延,但还是可能实现的。
    四、“信息高速公路”通向何方?
“最高标准”要求全民入网,每一户,甚至每一个人都能利用信息高速公路。这里的资金、技术和法律的问题是空前的,虽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困难极其巨大,但目前看来并非不可能。关键问题在于体制和观念的变化,就是戈尔提到的“社会变革”。
体制和观念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信息本身的普遍性、公开性和共享性与私有制度和拜金观念的矛盾。信息和知识与物质和资源不同。物品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在同一时刻,物品只能由有限的人使用,物品要折旧,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低。信息和知识可以私有也可以公有,但可以由无限的人同时使用,使用的人越多其价值越高。
对此,美国公众已有担忧,纽约法律科学院的媒体研究中心主任艾伦·海蒙德说:“在某种程度上,如果你没有钱,你就没有(信息高速公路)使用权。”迈克尔·安托诺夫在美国《大众科学》1994年5月号上撰文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将自然地倾向‘信息隔离’和‘电子歧视’。”美国英特尔公司总裁说:“与其谈论信息资源的公平享用,还不如先谈论美国社会食品、住宅和医疗服务的公平享用。”
如果信息高速公路的倡导者和设计者的思想仍停留在“汽车高速公路”的水平上,那将会有事与愿违的可能。在“信息高速公路中运行的不是汽车和摩托车,而是电子和光子;各个终端不是加油站和货仓,而是智能计算机和多媒体;运送的不是货物,而是信息;“信息高速公路”中的“司机”可以自设“关卡”(加密),飞跃“关卡”(用智能计算机解密),可以自制“货物”(信息)。因此对信息高速公路进行宏观调控是必然的。
“信息高速公路”的使用也将有巨大的观念问题。例如,在转播国际科技会议时,能把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当成球星给他们“出场费”吗?在转播名医手术时,能把他们当成歌星给“表演费”吗?即使给了,给不给病人呢?大概和这些远景估计有关,贝尔大西洋公司去年拟出资250亿美元为“信息高速公路”购买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公司——美国电信公司,这个被预言为本世纪最大的企业兼并行动经多次谈判后告吹,因为目前还难以看到全民参加后利润会成正比增加的前景。
应该承认,公众参与和信息共享的原则,也应该认识到知识的金钱价值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知识,向知识无价和公有过渡。应该看到当信息和知识财富的总量大大超过物质财富的时候,整个世界将进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信息共享和知识公有的智力经济社会。
从对“信息高速公路”的最高要求,也就是建立真正的信息高速公路来看,有两种可能的前途:其一是由于体制和观念的限制,做不到全民共享,该计划流于形式,实质失败;其二是尽管未必与制定者的本愿一致,但大大促进了信息和知识财富的社会化和实际共享,从而产生社会变革。
                            (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